正文 第六十九章 《周易》與衰老壽說生命科學(三)(3 / 3)

廣州最近展出一隻千年靈龜,對生命活動有著重大啟示。蠟燭燃燒得越旺,熄滅也越快,生命雖然在於運動,但合理調節 動與靜、動養生和靜養生相配合,是保護陽氣、延長生命的關鍵。動與靜是運動內容的統一體,隻強調生命在於運動,而忽視“生命在於靜止”,則不是全麵、辯證的攝生觀。

中國傳統氣功中有豐富的靜養方法,其中靜氣功就是一種很重要的內養功,對保護陽氣延長壽命有深遠的意義(詳見本書第八十三章 《周易》與中國氣功)。

第七節 水與抗衰老

河圖、洛書,天一生水,認為水為生命之母,強調萬物皆源於水。《周易》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其中“天一”即突出一為萬數之首,一為水數,故水為萬物之始。《尚書·洪範》:“一曰水。”《類經圖翼》“天一生水”皆強調了水在萬物中的重要意義。

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內提出人由猿進化而來,外國有學者推測由兩棲猿演變而來,如果更遠地推測,人的祖先是魚。在這一點上,我國的祖先早已有先見之明了。人和魚的親緣關係在我國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即已相當明確了,那時的族徽即有兩條魚占顯著地位,為雙魚銜人麵紋,人麵額頭和魚身。使《易經》在世界上聲名大震的我國三千多年前的青銅噴水震盆,盆底即刻了四條鯉魚及四條《易經》河圖線。此外,魚還是我國古代一些氏族的圖騰,足以說明我國祖先早已注意到了人和魚的不解之緣。

魚兒離不開水,由人到魚雖然已經過了億萬年的演化過程,人已經進化到陸地生活了,但是,水依然還是人生命的頭等需要。除了氧氣,就數水最重要了。人沒有食物尚能活幾周,但沒有水則隻能維持三天。

水既然和生命活動關係如此密切,那麼和衰老機製也必然相關。巴基斯坦學者注意到體液喪失平衡是衰老的原因。異常體液會產生一種失水代謝物在毛細血管中堆積,使血流變慢,細胞代謝滯緩,從而產生衰老。細胞原生質的膠體狀態也很重要,如果膠體狀態異常,不能與必要的水分結合,生命活動也必然不能進行,因為水是細胞傳遞代謝物質的媒介,缺少水則細胞代謝不能正常進行,衰老也就來臨了。足見“生命水”的重要價值。

水質與生命的關係也非常重大,許多長壽人所居環境,大多是水質比較好的地方,含有對人體細胞代謝有益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水質不好的地方容易患各種病,現在有許多地方由於生態平衡被破壞,劣質水不利於人的健康,因此,保護水質,使水源不被汙染對人類抗衰延壽具有重要意義。

水為至陰,能產生對生命有益的陰離子,因此不但應吃水,還應“呼吸水”,即在大海邊,大江邊進行氣功或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陰離子,對細胞代謝和延長壽命都是很有益的。據報道蘇聯科學家發現養在含陰離子豐富的環境中的小鼠壽命可延長50%。

生命是蛋白質的存在形式,而水則又是蛋白質的存在條件。人體的80%是水,水是物質信息交換的媒介,人早期的始祖是海洋水生動物,英國科學家珍妮提出人類的最早祖先是兩棲猿,故人即使已經離開海洋億萬年的曆史了,卻仍然離不開水。

水在中醫稱為津液,清代醫家吳鞠通說:“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高度強調了津液在人體的重要意義。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中醫創造了許多保津的養生方法,如吞津法,因為口中津液出自金津和玉液兩處,和脾腎有密切關係。由於足少陰腎經“挾舌本”,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又舌根為腎所主,故口中津液與腎最為關連。腎主五髒之陰,唾液分泌正常,標誌著腎氣充盛,能蒸騰腎水上濡清竅,故吞津能養生延壽,就是因為津為腎液之故。古書記載有一閨閣小姐,日漸幹瘦,疲倦乏力。大夫診之,並未發現七情因素,後因發現門角丟有大量瓜子殼,頓悟乃津液損失所致。遂令其丫環將瓜子殼每日煮水分服之,小姐服瓜子殼水後,果然津氣漸複,皮膚漸潤而愈。還有記載,一人誤落枯井,在無救的情況下,每日不停地以舌攪拌吞津自救,結果大難不死。說明津液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影響。

體液分為細胞內液及細胞外液(血液及間質液),其中血漿是體液變化的標誌,間質液是血漿的貯水庫。細胞內液及細胞外液二者通過電解質共同維持著一定的生理滲透壓,以便使血液不致太濃也不致太淡。故攝生應注意早晚飲適量的水以稀釋血漿濃度,加快濁物排出,對血脂、膽固醇高的人更有好處。人的皮膚、呼吸、九竅、二便,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幸虧腸、腎都有回收本領,故能維持水液出入的平衡,所以不必飲水過多以免增加心腎負荷。

總之,水和人體生命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注意飲水衛生對衰老有著重要影響。

現在,有的國外學者提倡“水中分娩”,認為子宮內的羊水是一個小海洋,胎兒在小海洋中發育,出生也應在海洋水中。而且經過實踐,發現在水中誕生的嬰兒,其成長與大自然更加適應、融合。足見生命與水極為攸關。

綜上所述,易理對衰老壽說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其中易理動靜統一觀的啟示,太極八卦生理鍾的奧義以及易理反向運動的思考等,都對衰老壽說有著不可估量的指導價值。易理這個最古老的理論,對人類最棘手的課題蘊含著最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