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無時無刻不存在著運動,即使人體躺在床上“不動”,可是從宏觀上看他仍然隨著地球在作繞太陽的圓周運動,從微觀上看,身體裏的千千萬萬個細胞內的電子正在圍繞著原子不停地旋轉著,細胞和組織器官內的一切理化活動也仍然進行著,隻不過是減慢了速度而已,呼吸、心跳更沒有停止,心電波、腦電波在不停地標出曲線……說明生命的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靜止隻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的。
強調“生命在於運動”是為了增強“陽”的活力,去除“陰”的惰性,而“生命在於靜止”的目的又在於“節 能”,以維持細胞更持久的活性。
強調運動,適宜的運動對細胞的生命活動有著重要意義,尤其中年以後,人體細胞內的陰性惰性成份增多阻礙著細胞的正常活動。加強運動使血流加速,氣血活動加快,有助於這些隨增齡而大量出現的惰性物質的驅除,則能減輕自體中毒,抗拒衰老的發生。
為了使生命活動更好地運動,有必要進行動氣功。“動氣功”之所以稱為動,主要特點是內外皆動,形神俱作,與靜氣功的內動外靜不同,“動氣功”尤其適於肥型人及中年人,因為動氣功能加速血流,驅除占據細胞間隙的廢物。動氣功的優勢在於所需時間短,每次僅15—30分鍾即可取得效益,日久可以稍延長一些。
動氣功的優勢還在於使血流加速,可以衝擊和打開微循環係統以抗衰老。微循環係統,是生命物質的交換場所。人體微循環血管總長度占全身血管的90%以上,但平時隻開放20%。足見微循環係統的儲備力量是巨大的,足夠供給人體受用一生。但由於代謝廢物的沉積和病理性代謝渣滓的粘著,瘀塞了許多血管床,使管腔狹窄,甚至封死。如加強運動使血流加速,就可以把瘀積在血管裏的垃圾清洗出去,充分發揮微循環的作用,對抗衰老是非常有益的。
又因為動氣功可以幫助人體生發陽氣,故以早晨最為適宜,原則是:運動、意念及調呼吸。方法簡便易行,即任意選擇一種運動(跑、跳、步行、遊泳、騎車……均可),然後調呼吸(胸式及腹式呼吸交替進行)。最關鍵之處在於意念導氣,即一邊運動一邊在意念的支配下引氣連貫經絡,打通大小周天。即以意念引氣從頭頂百會穴沿麵部及胸腹中部(任脈)下行,經會陰尾骶部,沿背中上升(督脈),複至頭頂,再複下行,目的在於完成任督小周天。因為動氣功比靜氣功運動強度大,溝通任督很容易,並且可以不必進行大周天,因為四肢運動較大,十二經絡在運動中能自行貫通。作多次任督小周天後,減慢運動進行意守。即把意念依次注守三丹田,即腦宮(上丹田,位於頭頂百會穴下三寸腦心處)、心宮(中丹田,胸骨柄中點之內胸心處)及命宮(下丹田,臍下三寸腹心處),然後逐漸減緩運動而收功。
動作強度可逐漸加大,配合意念引氣,打通大小周天各經絡後,還須集中思想,冥想一個良好的願望,因為良好的意念屬陽性刺激,能幫助動氣功升發陽氣。總之,動氣功的優勢在於時間短、收效快,有利於對生產力的促進。人的一生有效時間十分有限,除了工作八小時還有許多事要做,許多活動要參加,如果還要拿出幾個小時去做靜氣功,就會有許多人望而卻步。最好的辦法是把動氣功及靜氣功配合進行,即在一周之內,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安排好兩種氣功的比例。如體質較差的、時間較充裕的,可以靜氣功為主,而體質較好,時間較少的,則以動氣功為主。
第六節 陽氣與生命
氣,古文作。即言氣寓火之意,有動力之作用。
《周易》:“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易·係辭》),即強調了氣既是一種物質,亦是一種周流於六虛(空間)中的物質流。幾千年前就對氣有這樣唯物的認識,即使從現代來看也是前沿的,北宋張載亦強調指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
陽化氣,陰成形,故氣是屬於陽性的物質,具有陽性動力,與形相對而言,氣稱為陽氣,形謂之陰形。其中,先天之氣又稱為“?”。如《入藥鏡》曰:“先天?,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如以虛實而論,則又虛者為“?”,實者為“氣”。前者主要源之於先天,後者則來自於後天,二者皆具有生命動力之作用。
中醫以氣化及氣機升降活動作為氣的運動形式。並以藏於腎的先天之氣為人體氣的元真之氣,乃生命活動之根基。《內經》稱之為真氣,如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靈樞·刺節 真邪論》),《難經》則曰原氣,如說到:“命門者,諸神經之所舍,原氣之所係也……”。真氣包含人的宗氣(心肺之氣)、中氣(脾胃之氣)、腎氣以及經氣(經絡之氣)。
從氣功學的角度,氣又分為內氣及外氣,氣功運氣即指運內氣,內氣為升降於人體內部的裏氣,外氣指出入於人體外部之氣,二者皆可互相轉化。無論內氣或外氣都受意識支配,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由於人體的氣是一種含有生命信息的陽氣,因此,外氣才具有從物理能的角度無法解釋的作用。陽氣之所以是生命活動的動能,就是因為陽氣為人體的生命活動信息,實際為生命的火種。火種熄滅則生命終結,故保護陽氣、減少陽的損耗,是抗衰老的重要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