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是道教的經典巨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成書於唐朝,後被焚。後經明正統十年重輯,為今之《正統道藏》,全書含1476曆代道家文獻。《正統道藏》內容極為壯觀,其中除收載道教經書之外,還有大量的先秦諸子百家文集及中醫學書籍。《道藏》巨著,不僅是研究道教的經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藏。該書不僅為研究宗教、哲學、曆史、文化的寶貴資料,而且其中蘊藏的養生、氣功、房中等與中醫學的關係很大,尤其道家獨特的養生經驗在攝生學中頗有啟迪意義,是研究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參考文獻。
第一節 《道藏》養生書籍中的攝生觀
(見楊力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下冊第一百一十六章第一節)
第二節 《道藏》記載的氣功原理及方法
一、食氣功
食天地日月之精氣以養生,是中國氣功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國氣功中的精華。道家非常注意食氣攝生,食氣一法,最早載於《山海經》:“有無繼民,無繼民任姓,無骨子,食氣、魚。”(《大荒北經》)
道家氣功有許多關於食氣攝生的記載。如《養性延命錄》載曰:“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神農經》)“食氣者,神明而壽。”(《孔子家經》)以後由“食氣”發展為“辟穀”,即不食穀物但食天地日月精氣的一種氣功。
如食日月精法:取日初出時,日中時,日入時,正立向日辰,兩手閉氣九遍,仰天?日光而咽之九度,益精氣令人強壯不老。又以月初出時、月正中時、月入時正立向月展兩手閉氣九遍仰天翕月光咽之令人陰氣盛婦人有子。(《道藏·眾術類·攝生纂》)
二、吞津功
津液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體陰液的精華,口中唾液尤為精華中之精華。乃金漿玉液,被視為人體甘露玉泉,因脾開竅於口,腎脾經脈皆上注於舌,唾液為先後二天之真津,降咽之有滋五髒,潤百脈之奇效,故曆代各派氣功家皆極為重視。
吞津咽液是氣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黃帝內經》中即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曰:“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麵向南,淨神不亂,思閉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
再如《養性延命錄》載曰:“食玉容者,令人延年,除百病。玉容者,口中唾也。雞鳴、平旦、日中、日晡、黃昏,夜半時、一日一夕。凡七瀨玉家食之,每食輒滿口咽之,延年。”(《雜誡忌禳害祈善篇第三》)《三元延壽參讚書》亦曰:“真人曰:常習不唾地。蓋口中津液,是金漿玉液,能終日不唾,常含而咽之,令人精氣常留,麵目有光”皆是。
三、吐納功與胎息功
吐納,指吐故納新。是氣功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功強調均勻沉緩的呼吸,道家氣功主張閉氣納息,遠古養生家彭祖即主張閉氣納息,即“從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行言笑”。閉氣納息的最高境界為胎息功。
所謂胎息功是內閉納息的最高境界,即關閉口鼻打開全身皮膚毛孔的呼吸方法,胎息功最早記載於《山海經》,謂燭龍者,不食、不寢、不息,而能長生。(“有神,人麵蛇身而赤,身長千裏,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大荒北經》)
胎息功的方法,在葛洪的《抱樸子》中早有論述,其曰:“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一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入,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指出練胎息功的原則為:最初吸氣後以意念加閉氣,讓氣在人體內充分吸收,再緩緩而出,以後在閉氣過程中,逐漸達到打開皮膚孔竅,關閉口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