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雲,“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尋根問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筆者少年時有一位摯友,姓王,是家中獨子。他說,自小時起,他的父親和祖父就不止一次地跟他說,他們一支是沈萬三的後人。
沈萬三的大名對很多人來說都耳熟能詳。他是元末明初人,老家在浙江湖州,發跡之後,周莊、蘇州、南京、雲南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史稱江南第一豪富。
話說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決定擴建應天城,由於戰事頻繁,開支浩大,資金困難,便令沈萬三以己之力負責修築都城的三分之一,包括城牆、廓房、街道、橋梁、水關和署邸等相關工程。盡管常有官員去工地製造事端,撈取油水,沈萬三負責的部分卻依然比皇家規定的時間提前完成。
由於他富有得連皇帝都眼紅,最終遭到了明王朝的無情迫害。《周莊鎮誌》記載,“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學文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淩遲”,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餘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
既然滿門抄斬,又何來數百年之後,我摯友這一支的後人?若說我摯友一家認錯了祖先,那也未免叫人心寒。眾所周知,在我們國家,對尋根認祖之事是極為考究的。
種種疑惑留在腦海中,也成了筆者編撰這本書的動力。隨著資料搜集得越來越多,筆者更加感受到,我國姓氏的淵源及變革,真如一部浩翰的曆史長卷,既深奧恢宏,又斑斕多姿。
本書以千古奇書《百家姓》為藍本,係統、詳細地敘述了姓氏的起源、發展及與之相關的故事、名人等。姓氏作為個人家庭的符號標誌,姓氏研究作為一種文化,自古以來就受到了國人的重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演變成一種發乎自然的情感。這種感情,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維係力量。可以說,眾多姓氏已組成了整個中華民族曆史的縮影。而本書的意圖,便是通過大量古今典籍文獻、家譜等資料,弄清姓氏的來龍去脈,盡量保存有關姓氏的曆史和軼事傳聞,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以助讀者尋找姓氏的源流,了解自己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