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對於“姓”,《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因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這個解釋說的是,“姓”是個形聲字,其中的“生”隻是表示讀音,意義是從“女”得來的,“姓”的本義可以理解為:源於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屬的共同標誌。姓源於母係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係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薑、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係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隻能在父權家長製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炎帝列山氏,薑姓”以及“黃帝軒轅氏,姬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係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薑,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製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麵表明,母權製已讓位於父權製,但母係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