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先秦時期,標誌部族、宗族的徽號,除姓之外,還有氏的稱謂。而“氏”字的造字結構,在甲骨文中解釋為“木本”之意,即植物之“根”,故後世多用“尋根”二字表述某一姓氏認祖尋宗,追源溯流的文化情結。
《左傳·隱公八年》有一段著名文寧,精要地闡明了“姓”“氏”之間的關係和區別:“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說,天子分封諸侯,根據出生而賜姓,又分封土地而稱氏,諸侯以字作為諡號,後人便作為族號;擔任官職而世代有功者,就以官名為族號;也有以受封采邑作為族號的。這裏的族號,就是“氏”。
氏的出現較姓為晚,是姓所衍生的產物,即姓的支族。氏約起於父係氏族社會,盛行於周代的分封製度,鄭樵《通誌·氏族略·序》中稱: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說,先秦時期,氏不僅是部族、宗支的徽號,也足社會地位尊卑、貴賤的標誌。最初,氏是同姓部落的名稱,後來則逐漸演變為專指部落首領相沿承襲的尊號。傳說中父係社會英雄人物的稱號,均加“氏”以尊稱,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等,即是例證。
這種以“氏”別貴賤的風尚,在從父係氏族社會到先秦時期這一曆史階段,相當盛行,形成“同姓異氏,一姓多氏”社會格局。如炎帝神農氏本來是薑姓部落的始祖,但其後裔卻有烈山氏、祝融氏,及齊、呂、申、許等氏族分支;黃帝軒轅氏為姬姓部落的始祖,但他的25個兒子,卻分為12胞族(氏族);太昊伏羲氏(庖犧氏),少昊金天氏,本是東方鳳姓部落的首領,是以鳥為圖騰的部族(鳳即鳳鳥),其後裔則蕃衍為鳳鳥氏、玄鳥氏、丹鳥氏、青鳥氏、鳩氏、爽鳩氏、伯趙氏及“五雉”、“九扈”等24個“以鳥名官”的氏族。
這樣隨著父權製的確立和氏的形成,母係氏族逐漸被父係氏族所取代,所有的血緣關係,均由父係來確認。所以母係姓族之解體,父係氏族之興起,成為姓氏演變過程中叉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夏代的姓氏情況,因缺乏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難以詳知,但據《史記·夏本紀》和《世本·氏姓篇》載錄,夏禹為姒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的部族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莫氏、斟戈氏及有南氏、有鄩氏等十餘個姓氏。
商朝是典型的奴隸製王朝,國家機構已經形成,“胙土命氏”正式成為姓氏產生的主要途徑。商朝帝王嫡子有繼承王位的權利,某地庶子則有“胙土命氏”的分封權益。一些有功於王室的功勳大臣,及臣服於商王朝的附庸部落,依據其社會地位,也被封賜相應的侯國、采邑。因而商代的姓氏較夏代大為增多,史稱商代有“八百諸侯”。見於《史記·殷本紀》和《世本》等文獻記載的姓氏有數十餘個。如殷氏、來氏、宋氏、稚氏、時氏、蕭氏、黎氏、空相氏、北殷氏、目夷氏、崇氏、周氏、杞氏、耿氏、微氏、箕氏、阮氏等,皆是以國為氏,至今有相當一部分仍在沿用。在《尚書·盤庚》中,將殷商貴族大姓總稱為“百姓”。此處的“百姓”二字,是氏族社會時期,“禪讓”製度流傳下的大族舊姓,與萬民相對,原意是指有一定社會地位,被王室“胙土命氏”的貴族階層。之後,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和朝代的更迭,這些貴族階層失去了原有的封邑和地位,淪為普通庶民,但卻保留了原有的姓氏,成為當今姓氏的重要來源,也是後世曆代庶民統稱為“百姓”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