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常(新排序87)(1 / 1)

拚音:cháng

繁體:常

常氏來源

1.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儀”與”娥”同聲通用,故後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儀演化而來的。又有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的常先,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因此,常姓應該說五千年前就有了,是為河南常氏。

2.出自姬姓,以邑為氏,為衛康叔的後裔。據《元和姓纂》及《通誌·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封。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於常(今山東滕縣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邑為氏姓常的,史稱常姓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姓。

3.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據《姓氏考略》所載:“吳後有常姓”,是為江蘇常氏。

4.出自恒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恒,古時“恒”“常”同義,故因避皇帝諱,改恒姓為常。恒姓本是楚國公族恒思公之後,這一支常姓族人主要繁衍於江蘇的東海沿岸一帶。

常氏遷徙分布

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於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並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後到達雲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後,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曆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常氏曆史名人

常璩:蜀郡江原人,東晉史學家。曾任成漢散騎常侍等職,入晉後居建康(今江蘇省南京)。著有《華陽國誌》、《漢之書》等。

常善:北周高陽(今屬河北省)人,累有戰功,封永陽郡公,曆任刺史,政績卓然。

常景:北魏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封濮陽縣子,官終儀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門下詔書凡四十卷,著述凡數百篇。

常爽:字仕明,北魏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不受禮命,後為宣威將軍,徙避涼州。少已深研五經百家,曾授門徒七百餘人。著有《六經略注》等。

常氏起名規則

1.常(Chang),最好不用聲母是zh、sh、c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ch聲母、ang韻母或陽平調的字。

2.最好不全用上下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常”字的“經常”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

3.起名示例:常海紅、常馨迪、常衛前、常慶平、常海敏、常二友、常少生、常昭怡、常寅、常浩博、常慶萍、常曉非、常興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