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fù
繁體:傅
傅氏來源
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的後裔,也即商王武丁發現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傳自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商朝隻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有一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聖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圖像,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之界一個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叫說(音同越)的奴隸,便將說帶到朝中。後來,說果然幫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時期成為商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而說因居於傅岩,“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傅說的後代遂以地為氏,稱傅氏。史稱傅姓正宗。
2.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傅邑,故其子孫便以地為氏,也稱傅氏。
3.出自賴氏改傅姓。賴氏族人有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
4.清代,有部分滿洲貴族也改姓傅。如傅恒,滿洲鑲黃旗人,本姓富察氏;傅開,滿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臘塔,滿洲鑲黃旗人,本姓伊爾根覺羅氏。
傅氏遷徙分布
傅氏形成於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春秋時,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有大夫傅瑕。秦漢之際有傅寬,從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其後代有一支在今山東境發展。所以傅氏最早繁衍地是以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東部、寧夏等省為主。爾後,便東遷至河北、山東。西漢時傅氏已播遷至西北、西南地區。如西漢大傅喜為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傅柔為浦江(今屬浙江)人;東漢傅俊為襄城(今屬河南)人,傅毅為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傅燮為靈州(在今寧夏靈武縣境)人。西晉傅玄之子傅鹹長子傅敷於永嘉之亂時遷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傅鹹的後代還有一支自北地徙居清河(今屬河北)。唐末,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傅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北宋末年,又有鄧州(今屬河南)傅氏遷往福建泉州,此後繁衍昌盛。南宋末,清河傅氏又有一支徙居福建上杭蛟萍鄉,後又分出廣東興寧傅氏等支派。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有部分滿洲貴族改姓傅;閩粵有傅氏移居台灣,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傅氏曆史名人
傅玄:西晉時哲學家、文學家,可算是族人有史以來最有學問的名人。其學問淵博,精通單律,於詩擅長樂府。在哲學上,把自然和人類曆史都看作一種純粹的自然過程,批判了有神論的世界觀和玄學空談。
傅寬:漢高祖時開國功臣。在楚漢戰爭時隨韓信、曹參平定齊地。漢高祖得天下後曾定元功18人,傅寬列第9位。
傅毅: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誌》詩,諷世明誌,後被召為蘭台今史,以文顯於朝廷。
傅山:明清大學問家,字青主。他不但博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並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精醫學。其思想破儒家正統之見,開清代子學研究的風氣。其著作有《霜紅龕集》、《荀子評注》等,醫學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書。
傅善祥:近代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狀元。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不久開“女科”,考中鼎甲第一名。是東王楊秀清政務上的得力助手。
傅氏起名規則
1.傅(Fu),最好不用聲母是b、p、m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f聲母、u韻母或去聲字。首字最好不用零聲母或拚音是y、w開頭的字。
2.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傅”字的同音字“副”的“第二”、“助手”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
3.起名示例:傅九棋、傅軍淪、傅俠傑、傅大力、傅科淘、傅聖芳、傅柯傑、傅冠阮、傅韻竹、傅界淮、傅柯肇、傅穎敏、傅堅、傅軍肇、傅明、傅虹嘉、傅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