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皮(1 / 1)

拚音:pí

繁體:皮

皮氏來源

1.源出姬姓,出自樊姓,周天子卿士樊仲皮之後,以祖字為氏。據《風俗通義》及《元和姓纂》所載,魯獻公次子仲山浦輔佐周宣王中興,受封於樊邑,其後有樊氏。春秋時,周卿士樊仲皮的後代,以父名為姓,相傳姓皮。

2.出自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譜》記載:“出鄭大夫子皮。”

皮氏遷徙分布

皮姓是一個發源於我國北方的古老姓氏,始祖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名臣仲山甫。最初皮氏所居的皮氏邑,雖在山西境內,但最早發源地實際上還可以推溯到河南的濟源。到了漢、晉、南北朝之時,皮姓已嶄露頭角,出了不少曆史上知名的傑出人物,譬如,後漢有著名的諫議大夫皮究,以及官任上計掾、撰《秦嘉集》的皮仲固;三國時期有受劉備和曹操同聲讚揚的皮容;南北朝時北魏的名將皮豹子,北齊時以善於騎射見稱的皮景和,以及曾著《春秋意》十五卷的學者皮元等。皮姓望居下邳、天水,並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目前皮姓人口未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皮氏曆史名人

皮日休:字襲美,唐朝時襄陽人。曾隱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醉士、酒民。鹹通八年(867年)進士任太常博士。性情高做,善於詩文。撰《鹿門隱書》60篇,多譏閉時政。與陸龜蒙友好唱和,時稱皮陸。乾符中黃巢起義軍人長安,授日休翰林學士,後以譏刺被殺。著有《皮子文藪》、《鬆陵唱和詩集》等書。

皮豹子:後魏漁陽人。少有武略,太武帝時曆官征西將軍封淮陽公。累破宋師,積功升內都大官。豹子沈勇篤實,一時推為名將。卒溢襄。

皮錫瑞:字鹿門,一字麓雲。舉人出身。他景仰西漢《尚書》今文學大師伏生,署所居名。“師伏堂”,學者因稱師伏先生。後在學堂、書院研講學術。所言皆貫穿漢、宋,融合中西,宣揚保種保教,縱論變法圖強,聽者無不動容。其講義及答問,均刊《湘報》中。晚年長期任教,並任長沙定王台圖書館纂修。所著《五經通論》、腫列心得,示學人以途徑;《經學曆史》則是經學入門書。他主講經當實事求是,不當黨同妒真,對各家持論公允,為晚清經學大家之一。著有《師伏堂叢書》、《師伏堂筆記》、《師伏堂日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