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wāng
繁體:汪
汪氏來源
1.為汪芒氏所改,據《通誌·氏族略·以名為氏》所載,防風氏在商朝為汪芒國,故址在今浙江省武康縣東,其後簡為汪氏。
2.以邑名為氏,春秋時魯桓公庶子名滿,食采於汪(在今山東省)其後以邑“汪”為氏,一雲,魯成公庶子受封於汪邑,其後亦有汪氏。
汪氏遷徙分布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騏,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汪姓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布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汪氏曆史名人
汪踦:生卒年不詳,春秋時代魯國的兒童。哀公十一年齊國伐魯,汪踦挺身保衛國家而戰死,所以魯人特別破例,以成人之禮來埋葬他。或作“汪錡”。
汪元量:生卒年不詳,字大有,號水雲子,宋末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以善琴供奉內庭,宋亡,跟從被俘的後妃前往燕京,時慰文天祥於囚所,天祥死,元量去為道士,放浪江湖以終。著有水雲詞、湖山類稿等。
汪氏起名規則
1.汪(Wang),雙字名應避免全用ang韻母或陰平調的字。
2.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
3.起名示例:汪琳涯、汪映町、汪映巡、汪寸剴、汪寸詞、汪琳順、汪彥屹、汪品屹、汪芷臣、汪利、汪翔、汪昱汛、汪琳迪、汪才雁、汪品伸、汪鈺森、汪芷早、汪成舜、汪琳琉、汪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