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méi
繁體:梅
梅氏來源
1.出自子姓,是湯王的後裔。殷商時,商王太丁封他的弟弟於梅(今安徽毫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商紂王時,梅伯在朝中任卿士。他忠直敢諫,對紂王的荒唐行徑多次提出批評,結果觸怒紂王被廢黜,後又以酷刑殺死。周武王滅商以後,又封梅伯的後裔於黃梅,號忠侯,其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命姓,稱梅姓。
2.南方少數民族有梅姓。《魏誌》記載,南蠻有梅姓;《舊唐書》記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
梅氏遷徙分布
梅姓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後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
秦漢之際,大多梅姓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一帶,其他梅姓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
魏晉南北朝時,梅姓在汝南郡繁衍地尤為昌盛,並呈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後逐漸發展成為梅姓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汝南郡。
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於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廣大地區。
隋朝末年,汝南梅姓也在劫難逃,避居南方勢在必行,其中有一支遷居四川。
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又加唐朝所請的援兵回鶻燒殺擄掠,黃巢起義又緊隨而來,社會激劇動蕩,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廣,今廣東一帶也有了梅姓人定居。
宋元之際,梅姓在江南各省繁衍昌盛,尤其以安徽宣城為最,並且此際梅姓已有人定居於甘肅。
明初,梅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
明末清初,滿清八旗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姓避居雲南和貴州遵義等地。清朝以後,梅姓在全國分布更廣,並有渡海赴台,僑居海外者。
如今,梅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多此姓,上述六省之梅姓約占全國漢族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
梅氏曆史名人
梅清:安徽省宣城人,清代畫家、詩人。順治年間舉人。筆法挺秀,墨色蒼渾,畫鬆別饒風致。其子蔚,山水得家傳,兼工人物。
梅庚:梅清從孫,清代畫家、詩人。康熙年間舉人,官泰順知縣。書善八分,畫善山水、花卉,脫略風格,不宗一家,曠逸有雅韻。與梅清、石濤均為黃山派名畫家。工詩,有《天逸閣集》。
梅成:梅文鼎孫,清代大臣、天文數學家。康熙五十三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禦史。參與修訂《數理精蘊》《曆象考成》等。另有《赤水遺珍》等。
梅行思:江夏(今湖北省武漢之武昌)人,五代時南唐官吏、畫家。曾為翰林待詔,善畫人物、牛馬。最工寫雞,以此知名,世號梅家雞,寫鬥雞最精。
梅鼎祚:安徽宣城人,明代著名曲作家。以古學自任,詩文博雅,王世貞稱其詩文為當時之冠。拒絕仕途,著述頗豐。有《才鬼記》、《青泥蓮花記》、《曆代文紀》、《古樂苑》、《宛雅》等。
梅文鼎:宣城人,清朝天文數學家。他曾係統考察古今中外曆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曆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八十餘種,富於科學價值。有《梅氏曆算全書》、《古今曆法通考》等,後人彙編為《梅氏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