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7章 徐(新排序11)(1 / 1)

拚音:xú

繁體:徐

徐氏來源

1.徐姓,源出嬴姓。伯益之子嬴若木封於徐國說。據《元和姓纂》和《通誌·氏族略》所載,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於徐國(今山東南部郯城一帶),“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複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據《中華姓氏大全》所載,周公的長子伯禽,受封於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傳說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來。據《百家姓溯源》所載,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名知誥,其後代亦以徐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為宋朝秦檜後代,因不恥於秦燴所為,均改為徐姓。

徐氏遷徙分布

徐姓人最早繁衍於山東南部郯城一帶,以古代徐國為源地,世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為吳所滅,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東,並在山東繁衍昌盛起來。

秦時有山東人徐福去東海為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帶三千童男童女,這六千多人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視作日本的開基始祖。除山東外,在靠近徐國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一帶,在秦漢時亦有徐姓人在活動。

東漢以前,已有徐姓人西遷至今甘肅境內。東漢桓帝時,“南州高士”徐稚遷居今江西南昌,徐稚被後人尊為“東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遷至浙江衢州府、龍遊,孫輩中有遷居今浙江紹興、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蘇的蘇州、吳縣一帶。此期徐姓亦有遷居河南者。

徐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之際。南北朝五胡亂華,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宋末時,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遷居福建汀州(今長汀縣)上杭、連城二縣。

元時,有徐姓人中華徐姓始祖陵從江西、福建遷居今廣東的豐順、海豐、梅縣、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清時,徐姓已廣布於我國的大江南北。

總之,徐姓在秦漢時期,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黃河下遊地區,尤以山東徐姓繁衍得最為旺盛。徐姓的向南播遷,自唐代以後,幾乎是絡繹不絕於道的,此期廣布江南各地,這正是南方各地徐姓眾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人數最多,上述七省的徐姓約占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徐氏曆史名人

徐偃王:周穆王時徐國之子爵諸侯,以仁義治國,因得朱弓矢,以為天瑞,遂自稱徐偃王。江淮諸侯,從之者三十六國,穆王令楚伐之,偃王愛民不戰,遂為楚敗。

徐福:秦時方士,字君房。生卒年不詳。始皇聞東海祖洲有不死之藥,遣福乘樓船,載童男女各三千人往求之,去而不返。或作“徐市”。

徐敬業:唐徐績之孫,有勇名,屢從績征伐,襲英國公爵,坐事貶柳州。後與駱賓王等共討武後,兵敗,為其部下所殺。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明代濠州人。助朱元璋起兵,屢立戰功,率兵北定中原,入燕京,為開國功臣,官至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死後追封中山王。

徐誌摩(1896—1931):原名章垿,以字行。浙江海寧縣人。曾留學英美,以新詩、語體散文著名,風格瑰麗。曆任北京、東吳、中國各大學教授,為北京晨報詩刊及新月月刊主編。因飛機失事而遇難。

徐悲鴻(1892—1952):原名壽康,江蘇宜興人。法國巴黎國立美術學校畢業。曆任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等職。曾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義等國展覽。以改良國畫,發揚中華藝術為終身事業。工西畫,善寫動物,國畫以馬為最馳名,筆法簡練明快,富有生氣,能夠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麵貌。著有中國畫改良論、美與藝及畫集。

徐氏起名規則

1.徐(Xu),最好不用聲母是j、q的字為名,首字最好不用零聲字母或拚音是y、w開頭的字。雙字名應避免全用x聲母、u韻母或陽平調的字。

2.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

3.起名示例:徐琳迤、徐慈辰、徐春巧、徐暢、徐瑋伶、徐瑞貝、徐溶貝、徐爽納、徐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