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2章 蔡(新排序34)(1 / 1)

拚音:cài

繁體:蔡

蔡氏來源

1.出自姞姓,為黃帝支裔。據《國語·晉語四》所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據《潛夫論·誌氏姓》所載,“姞氏封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後裔。

3.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女真族烏林答氏、滿族蔡佳氏改漢姓為蔡姓。

蔡氏遷徙分布

蔡姓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於現在的河南省境,其間因受楚國所逼,幾度遷徙。

先秦時期,蔡姓就已開始遷徙,後裔散居於今湖北、陝西、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世代不斷繁衍。

秦漢時期,蔡姓人主要在中原地區發展,且以河南、山東等地為其繁衍中心。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戰亂頻仍,迫使蔡姓族人隨同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輾轉定居於江浙各地,家族勢力進一步壯大。

隨著朝代更變,至唐宋時期,社會逐步安定,經濟逐漸發展,蔡姓宗族勢力也不斷擴大,並遠播各地,逐漸成為中原一大姓氏。

在唐初時,已入遷福建、廣西等地,後安史之亂暴發,中原地區經濟遭受重大破壞,蔡姓族人又一次大舉南遷,並在當地繁衍生息,尤其是唐末入閩之蔡姓與唐初先入閩者混成一體,逐漸發展成福建大姓,並成為今台灣、廣東蔡姓的重要來源。

宋朝時期外族不斷入侵中原,仍留在北方的蔡姓族人為避殺掠,不得不再次大規模向江南遷徙,進入江浙、皖南、福建、廣東等地,使南方蔡姓人口大幅增加,家族逐漸興旺,名人高官也不斷湧現,地位顯赫一時,曆數代而不衰。

從而使唐宋時期成為蔡姓宗族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

到了明、清時代,蔡姓經世代不斷遷徙、繁衍、播遷各地,遠播於海外,最終成為我國族大人眾的姓氏,並穩居於姓氏排行前列。

蔡姓在我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浙江、江蘇、四川等地多此姓,四省蔡姓約占全國漢族蔡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

蔡氏曆史名人

蔡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汀質纖維造紙的經驗,創造用樹皮、麻頭、敝布、漁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襄:興化仙遊(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傑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笳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元定:福建省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自幼學習孔孟和“二程”理學,博學而聰悟,在理學、易學與音律研究等方麵均有成就,著有《大衍詳說》、《皇極經世》、《八圖陣》傳世。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後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氏起名規則

1.蔡(Cai),最好不用聲母是z、s、ch的字為名,最好不用零聲母或y、w開頭的字,雙字名應避免全用c聲母、ai韻母或去聲。

2.最好不全用上下結構的字。

3.起名示例:蔡辰偉、蔡佩如、蔡彤娜、蔡戴駿、蔡欣企、蔡豔琴、蔡欣珂、蔡佩紛、蔡幸迅、蔡昕迅、蔡惠如、蔡佳娜、蔡獻慶、蔡豐黛、蔡佩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