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7章 鄧(新排序29)(1 / 1)

拚音:dèng

繁體:鄧

鄧氏來源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鄧氏遷徙分布

鄧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

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此後,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

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

宋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

明末,福建人鄧顯祖移居台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鄧氏曆史名人

鄧禹:東漢南陽郡新野縣人。字仲華。幼年遊學於長安,與劉秀(光武帝)相友善。在劉秀推翻王莽,恢複漢朝過程中,鄧禹功不可滅。東漢建立後,禹累官大、右將軍、太傅,封高密侯。

鄧訓:東漢鄧禹第六子,字平叔。少年有大誌,明帝初任郎中,謙虛寬容,禮賢下士,士大夫多歸之。曆官烏桓校尉,張掖太守,護羌校尉。

鄧通:蜀郡南安(今屬四川省)人,西漢時蜀中以鄧氏錢遍天下而聞名,為鄧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鄧芝:河南省新野人,鄧禹的後裔。三國時蜀國名將。他為將軍二十餘年,賞罰分明,善恤卒伍,是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潔的軍事將領。

鄧潤甫:宋代建昌人,字溫伯。皇裕進士。初為上饒尉、武昌令,後知(主持)諫院,曆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尚書左丞等。

鄧牧: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釋、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圖誌》行世。

鄧氏起名規則

1.鄧(Deng),最好不用聲母是t、n、l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部使用d聲母、eng韻母和去聲字。

2.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

3.起名示例:鄧雲懷、鄧楓達、鄧循獻、鄧書、鄧程嚴、鄧茜尹、鄧頌潤、鄧經潤、鄧堯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