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gǔ
繁體:穀
穀氏來源
1.以國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穀,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穀氏。
2.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穀,後來成為秦國和穀國(在今天的湖北穀城),秦為公爵,穀是伯爵。春秋時穀國的後代開始以穀為氏。
3.為其他的姓氏改過來的。北魏的時候,代北複姓有穀合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穀;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穀那律,複姓穀那,本來是東夷人,後來他的後代都改姓單姓穀。
穀氏遷徙分布
穀姓發祥於今陝甘一帶,其得姓之後,在一段時間內基本繁衍於關中之地。
秦統一天下後不久亡於漢,漢建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陝地之穀姓因仕宦、遊學、謀生等原因進入該地者甚多。
兩漢之際,穀姓還播遷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連位於長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帶,也從漢末開始,有了穀姓人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穀姓播遷之地主要以北方為主,尤其在今河北懷來一帶,由於比鄰山區,戰火難至,當地穀姓發展興旺,後逐漸昌盛為穀姓上穀郡望,並以此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遷。
唐太宗時,東夷族人穀那律改為單姓穀,並定居於今河南南樂,孫穀倚相,曾孫穀崇義,玄孫穀從政俱為名宦,由於此支新鮮血液的注入,極大地壯大了穀姓家族。
後此支穀姓因居地比鄰河北、山東之故,逐漸播遷於上述諸省。
宋靖康之恥後,穀姓南遷者漸多。宋末時,由於蒙古鐵騎南下,繁衍於江浙之穀姓因避難之故,在南方諸省逐漸散居開來。
明初,山西穀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明中葉以後,江蘇穀姓繁衍得較為興盛,名家甚多。
清康乾年間及以後的一段時間裏,冀、魯、豫之地的穀姓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三省。
如今,穀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河北、山東、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穀姓約占全國漢族穀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穀氏曆史名人
穀永:長安人,西漢大臣。少時為長安小吏,博學經書,工於筆劄。元帝時被舉為太常丞。後曆任光祿大夫、涼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職,官至大司農。今存文二十餘篇,多為奏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