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6章 伊(1 / 1)

拚音:yī

繁體:伊

伊氏來源

1.源於上古。相傳,古帝唐堯生於伊祁山,他出生時,寄養於伊侯長孺家,他的後代便以伊為姓,稱伊氏。

2.伊尹之後。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居住地名“伊”為姓。伊尹後來佐商湯滅夏,商初輔佐四代五王,氏上古有名得賢相。曆史上的伊川,在今河南的伊河一帶。伊尹之後,有莘氏之女采桑伊川,以地為姓。

3.為曆史上伊婁氏所改。《魏書·官氏誌》有記載雲:後魏鮮卑族有可汗拓拔鄰,以其六弟為伊婁氏,後分為二姓,一姓伊,一姓婁。伊姓望族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

伊氏遷徙分布

伊姓起源於河南伊水流域,早期在中原地區活動,漢唐時在今山東、山西均有伊氏蹤跡,以陳留郡(今河南開封)為郡望。宋代以來,在今山東、河北、天津、北京、江蘇、福建、廣東、雲南及東北地區均有伊氏分布。如今伊姓雖然人口不多,但分布極廣,尤以河北為多。目前伊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伊氏曆史名人

伊尹:商朝大臣、始祖,輔佐商湯,佐商滅夏,綜理國事,連保湯、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賢相。

伊陟:商湯太戊名相,伊尹之子。太戊從其言而修其德。

伊恒:明代尚寶少卿,昊縣人。為人謙恭,時稱為長者。

伊盆生:後魏統軍,驍勇有膽略,初為統軍,累立戰功,遂為名將,賜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

伊秉綬:清代書法家、乾隆進士,字組似,號默卿,福建寧華人。官至揚州知府。何紹基寫詩稱頌其書法說:“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筒。行草也無唐後法,懸崖溜雨如荒蘚。”有《留春草堂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