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zhān
繁體:詹
詹氏來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封庶子於詹,稱詹侯,建立詹國,其子孫以國為氏。
2.據《路史》所載,相傳古帝虞舜封黃帝之後得詹(同瞻,備受尊敬)者,子孫因以為氏。
3.出自以官名為氏。據《百家姓溯源》所載,古代負責詹(占)卜的官職叫詹尹官,其後人有以官職命姓者,稱詹姓。
4.據《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晉有詹嘉、鄭有詹伯,均以邑為氏。
5.出自小數民族有詹姓。今蒙古、土家、台灣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詹氏遷徙分布
詹姓源起久遠而又頭緒繁雜,在春秋時期,詹姓已分布於晉(今山西省一帶)、虢(今河南省鄭州西北)、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等地。
兩漢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帶。
兩漢時期的詹姓大多繁衍於古渤海郡、河間郡一帶。
晉代的永嘉之亂,導致空前的浩劫,詹姓遷徙入閩,發展成為我國南方的名門著姓之一。
唐末五代時期,狼煙又起,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姓家族,隊伍更為龐大。
明初,山西詹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陝西、江蘇、湖北等地。明中葉以後,隨著我國航海技術的提高,閩粵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謀生者。
明末,滿清軍隊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後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隨湖廣填四川之風潮入遷今四川、重慶之地。
清中葉以後,詹姓分布更廣,並有詹姓人揚帆南洋,遠徙東南亞。
如今,詹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其分布以湖南、台灣、四川等省為多,上述三省之詹姓約占全國漢族詹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
詹氏曆史名人
詹何:戰國時楚國術士。善術數,傳說坐於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珪:江西省鄱陽人,明代官吏。正德進士。嘉靖初為建寧縣知府,有惠政,民為其樹“遺愛碑”於名宦祠。官終貴州副使。
詹體仁:建寧浦城(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大臣、名士。少從朱熹學,後進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職,後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後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內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為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詹鳳翔:江西樂安人,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洪武初被薦於京,以病免,歸任本府儒學訓導。自少至老書不釋手,有《大學中庸章句》、《家禮括要》、《律呂新書括要》、《理學類編》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方桂:清安徽省休寧人,字天木。工書畫,精醫理,通術數,能預測天氣。順治二年,避居鬆羅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寵:江西省婺源人,清代易學家、書畫家。性聰慧,通曉陰陽、星緯、術數等書。工書、仿朱熹酷肖。善畫,尤善畫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