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1章 薄(1 / 1)

拚音:bó

繁體:薄

薄氏來源

1.以國為姓。上古時有薄國(在山東曹縣東南,又稱毫),相傳是炎帝後裔的封國,薄國的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稱薄姓。

2.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被封於薄城(今河南商丘北一帶),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命姓,稱薄姓。

3.為其他姓氏所改。如商代諸侯有薄姑氏,後簡化為單姓薄。代北地區有複姓薄奚氏,後改為漢字單姓薄氏。

4.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薄氏遷徙分布

薄氏源出多頭,先秦時其已在今河南商丘與淇縣(衛之國都)一帶分布。

古代學者考證,薄與亳同,俱為地名,亳位於距商丘百餘裏的亳州,先秦時,薄即包括此相鄰的兩地,這樣來說,亳亦可視為薄氏之發祥地。亳於東漢時為譙郡之治所,所以,譙郡成為薄氏之第一大郡望。

戰國中後期,宋國與衛國俱被滅國,薄氏子孫因避難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間地,漢初高祖劉邦之妻薄姬即為今江蘇蘇州人,其父於秦時與故魏王宗女魏媼私通而生下薄姬,薄姬後被文帝尊為皇太後,其弟薄昭也因迎立文帝有功而封為軹侯,其子薄戎奴、孫薄梁均世襲,這可以說是薄氏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漢、魏時期,一支薄氏徙居於今山西北中部一帶,後與北魏薄奚氏改來的薄氏相融合,逐漸昌盛為該郡之大族,此地古屬雁門郡,是故後世薄氏有以雁門為其郡望堂號的。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薄氏除繁盛於譙郡與雁門郡外,還播遷到了北方之山東、河北、河南、陝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

宋、元時期,薄氏在西北之甘肅、寧夏、內蒙以及南方之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明朝初期,山西薄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山東等地。明朝中葉以後,薄氏於西南之雲南、貴州、廣西以及華南之廣東等地均有所見。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漸有山東等地之薄氏伴隨闖關東之風潮入遷於東北三省者。清鹹豐六年以後,亦有山西北中部之薄氏走西口,遷於今河套地區謀生。

二十世紀中期,跟隨國民黨去台灣的薄氏人口,也已在台灣落戶成家。

如今,薄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等地為多。

薄氏曆史名人

薄姬:即薄太後,名薄姬,漢高祖劉邦的嬪妃。劉邦的第四子劉恒之母。劉恒即皇位後,尊其母為太後娘娘。娘娘懷文帝後,卻遭惡婦呂後的極端仇視,漢高祖劉邦也聽信呂後讒言,將薄姬誣貶於荒野,逃到河曲黃河孤島上避難,此島故名娘娘灘。相傳娘娘來到此島後,到附近另一黃河島上生了漢文帝劉恒,此島故名太子灘。經過兩千餘年的滄桑歲月變化,漢娘娘英名至今留存在黃河灘上。

薄玨:明代兵器製作專家。崇禎年間,流寇欲劫擄安慶,巡撫張國維調薄玨入城製造銅炮,防禦流寇,又製造了千裏望遠鏡,以觀察流寇的遠近,後又製作水車,水鏡、地雷、地弩、火銃等兵器,當流寇進犯安慶府時,城內兵民固守,發揮了各種武器的作用,大敗流寇。著有《渾天儀圖說》、《格物測地論》等。

薄紹之:南朝宋人,丹陽(今安徽省當塗東)人,字敬叔。官至給事中。善書,風格秀異。尤工行、草,行草倜儻,時與越羊欣並稱為“羊、薄”。梁代學者袁昂作《古今書評》,稱“薄紹之書,字勢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乃至揮豪振紙,有疾閃飛動之勢。”(《太平禦覽》卷七四八)。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稱“薄紹之書如龍遊在霄,繾綣可愛”。庾肩吾《書品》列其書為下之上品,張懷瓘《書斷》卷中列其隸書、行書、草書入妙品。古人有讚:“師法小王,風格秀異,若幹將出匣,光芒射人,魏武臨戎,縱橫製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