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0章 譚(新排序67)(1 / 1)

拚音:tán

繁體:譚

譚氏來源

1.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鯀治水,鯀采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3.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廣西大部分地區。

譚氏遷徙分布

譚氏起源於山東,後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

漢代時,譚氏已分布於河南、山西等地。

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

從宋代起,譚姓分布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譚氏曆史名人

譚綸: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製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嗣同(1865—1898):字複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