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音:huán
繁體:桓
桓氏來源
1.源於上古。黃帝有大臣桓常,被認為是桓姓的始祖。
2.出自薑姓。齊國國君齊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在襄公被殺後,自莒國入齊,成為齊國君主,後為春秋五霸之一,死後諡號為“桓”,即齊桓公。其支庶子孫仍為桓姓。
3.出自子姓。宋國有君太名卿,死後諡號為“桓”,史稱宋桓公。其後代有向魋,改名桓魋,其後亦稱桓氏。
4.為少數民族烏丸氏、桓侯氏複姓和阿鹿桓三字姓所改。
桓氏遷徙分布
古時,桓氏望族居譙郡(今安徽省亳州)。
桓氏曆史名人
桓榮:古代桓氏素有“榮由稽左,誌在盡忠”之謂,說的是漢代有桓榮,世居譙國尤元(安徽省懷遠西)人,官少傅,賜車乘號,謂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
桓容:字春卿。東漢時沛郡龍亢人,小的時候在長安學習,後來擔任歐陽尚書,教授徒弟數百餘人。光武帝的時候被拜為議郎,授太子經,累官太子少傅,後遷太常。明帝即位,因為他是皇帝的老師,所以被拜為五更,被封為關內侯,他的門徒很多都做上了公卿。
桓譚:東漢學者,他寫的文章很好,特別喜歡古文,寫書寫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