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的心
某天,我坐在教堂聆聽牧師就“上帝的平和”這一主題作的精彩布道演說。原文是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平和賜予你,我的平和屬於你,即便世界並非如此,我依然如故。”我覺得這是一篇語言優美的布道演說,句子清晰語義明朗,蘊涵的思想如此細膩內斂,演說洋溢著優雅的情感。牧師說,基督徒要盡力找尋並創造平和的心境,但絕不能因此而犧牲原則,或是背離自己所篤信的東西。他舉了一個剛果暴行這個例子,並說這個例子很好地證明了他的觀點。基督徒必須抵抗專製與錯誤的行為,即便他們的反對危及整個歐洲的和平。接著,牧師繼續談到關於信仰的教條,並說人們絕對不能因為安撫反對者而掩飾或是假裝放棄自己的立場,盡管這可能會引致衝突或是爭執。
牧師繼續講到問題的另一麵——真正讓信仰者內心感到的平和,是源於忠誠完成工作的感覺,在某種祝福的心態下,靜待上帝選派給自己的任務。此時,我一如往常那樣希望向這位牧師提出一些問題。要是他可以的話,就可幫忙解決這個問題的棘手之處。因為,在我看來,他似乎將“平和”一詞的語義壓縮了。這也是在使用一些語義模糊詞語的難點所在,因為這些詞背後蘊涵著很多模糊的引申義。首先,我覺得自己對“平和”一詞缺乏清晰的概念,要是單純使用牧師定義下的語意,可能會招致一些人的不滿。我首先試著去解決這個問題,講一下自己對“平和”定義。就其普通含義而言,“平和”一詞蘊涵著爭執與敵意的消停或終止。這是一種讓人沉靜下來的安全感,時常降臨在處於不可開交的爭論或是你推我攘的相互敵對之人身上。“平和”的本質內涵似乎是,人們能夠持久地感覺到一種安全休閑的感覺,內心充滿善意,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與思想之中,而不幹擾他人的權利與樂趣。更進一步,“平和”就是一種不懼怕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不怕暴力與威脅的心態,認為自己的鄰居也懷著同樣的善意與仁慈來對待自己。因此,我以為,“平和”從根本上就是事物的一種狀態——讓人們不止願意放下分歧,本著彼此的憐憫與善意聯合起來。
但我覺得,要是敵對雙方互不相讓,就很難稱得上“平和”。當某人說:“誰誰誰是一個蠻不講理、錯誤成性的人,總是固執於自己錯誤的想法,無法看到事物的另一半。但是,與他打嘴仗或是就此進行攻擊也沒有多大意義。他遲早會發現自己的錯誤。”在我看來,這根本就不是平和的態度!我覺得,平和的態度至少應該是,某人說:“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與人產生什麼敵意。很明顯,別人是以不同的觀點看待事物。但這也隻是觀點上的不同而已,這些都很難完全憑科學去證明對錯。別人與我一樣都有權利去堅守自己的觀點。我自己的觀點可能是錯誤的,但這是我所能想到最好的,日常的觀察讓我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我必須根據自己的感覺走,正如別人也是如此。關鍵的是,我們在重要的原則性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就可以在和睦友愛的氛圍下繼續生活啊!”要是看到兩位善良、積極、無私與具有美德的人在一些事情的細節上爭論不休,一般而言,我們都可以肯定這些細節實際上是無關緊要的,或是他們兩人都可能是錯誤的。讓人憂傷的是,細節上的分歧破壞彼此間的合作,要遠勝於彼此原則上的一致讓我們團結起來。我還記得,教堂的信眾就是否應該在教堂裏豎立十字架而產生了分歧。其中一派堅稱,十字架是獲得救贖的一個美麗、高尚的象征,另一派則更為強硬地聲稱,這個象征隻會鼓吹偶像崇拜。誠然,雙方都有些道理。就這個例子而言,我覺得那些持讚成的人應該向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讓步。因為在教堂裏,沒有十字架也是可以進行禮拜的。但是捍衛這個十字架的人們則認為,反對之人是在褻瀆主的榮耀。所以,雙方一直在延續著不愉快的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