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人生中,我們也常遇見這樣充滿矛盾與衝突的時刻。然而曆史證明,偉大的文化總是在激蕩中生成的,是數不清的血汗交織成的。我們隻要懷抱著那股進取的勇氣,相信人人都能掙出自己的一片天,證明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佚名)

查爾斯·狄更斯於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蘭德波特的一個海軍小職員家庭,家境一直較為困窘。狄更斯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他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采訪記者。狄更斯隻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

狄更斯

19世紀30年代初,狄更斯以“波茲”為筆名,發表了許多描寫倫敦風土人情,城市風貌和各種人物的特寫,後收集為《波茲特寫集》(1836年)。這些作品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更堅定了狄更斯的信心,決定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不久,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1837年)以畫配字的形式出版,並使他一舉成名。從此擺脫了貧困的生活,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他寫新戲,演老戲,四處旅行,結交新的朋友,創作新的小說,在英國和美國的聽眾麵前朗讀自己的作品。他買下了蓋茲山大廈,住進了父親在童年時曾對他描述過的那座“宮殿”。他在那裏接待了更多的賓朋好友,但和妻子的矛盾卻開始激化,在他們結婚22年之後終於分居。

狄更斯對自己的寫作有充分的自信,1869年他在遺囑中寫道:“我懇請我的朋友們絕不要為我建立紀念碑、紀念堂或設立獎金,我的作品將足以使我的同胞記得我”,他還強烈要求“把我的喪事辦得簡單、樸素,不事聲張,不要宣布下葬的時間和地點……”,第二年,也就是1870年6月8日,狄更斯疲倦地合上了雙眼。

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遊記、戲劇、小品。縱觀自己一生豐厚的著述,狄更斯最滿意的作品是寫於1859年的《雙城記》,也許《雙城記》充分地表明了狄更斯恪守終生的信念:世上確有曆盡磨難而依然傲然不屈的人。

狄更斯的其他作品包括《奧列佛·退斯特》(又譯《霧都孤兒》,1838年),講述了孤兒的苦難和倫敦賊窟的黑暗;《老古玩店》(1841年)描寫了小資產者屈蘭特老漢從古玩店老板到鄉村流浪者的悲慘命運;進入40年代,他寫了一係列小說揭發崇拜金錢的罪惡後果,其中《董貝父子》(1848年)尤為深刻;《大衛·科波菲爾》(1850年)是一部充滿人世滄桑之感的自傳體作品;接下來的《荒涼山莊》(1853年)、《艱難時世》(1854年)與《小杜麗》(1857年)則更見陰鬱;《遠大前程》(1861年)又譯為《孤星血淚》,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的小說;而《我們共同的朋友》(1865年)則用巨大的垃圾堆來作為英國社會的象征。

《匹克威克外傳》是狄更斯第一部長篇小說,敘述商人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朋友們到英國各地遊曆的故事,以幽默和諷刺的手法勾畫了訟師、法官、法庭、議會選舉、窮學生、女學校、債務人監獄、酗酒的牧師等。書中的田園生活帶有浪漫色彩,和充滿欺詐的城鎮生活形成對照。

《霧都孤兒》講述了孤兒奧列佛·退斯特的經曆,他出生在濟貧院,曾經在棺材店當學徒,逃到倫敦後,不慎陷入賊窟之中。他曆盡艱險,卻一直保持著善良的秉性,得到老紳士布朗勞先生的保護,最終發現了自己的身世和親人。這部小說的題材和結構緊湊而集中,描述了濟貧院、貧民區的生活,對教區小吏等反麵人物作了漫畫式的諷刺,深受各國青少年的喜愛。

長篇小說《大衛·科波菲爾》具有自傳的性質。通過一個孤兒的遭遇,對兒童教育、腐敗的司法界和好利者的醜惡麵貌作了廣泛的描述,塑造了一係列生動的人物形象。小說的中心故事以及支線故事,構成了一幅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的生活圖卷,觸及人的命運、前途、愛情、婚姻以及教育、法律、政治等許多社會重大問題。狄更斯曾經說:“在我心底深處有一個孩子最為我寵愛,他的名字就叫大衛·科波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