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班級的含義與作用(2 / 3)

由此可見,班主任能力的高低,決定著班集體是否是一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建設好班集體,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

學生與班集體

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接受的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有認知,還要有情感、態度和信念。注重生命發展的教育就是讓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都參與到學習、生活中來,使學生在認知的同時感受和理解知識的內在含義,獲得精神上的富足;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注重德、體、美的全麵發展。教育應該肩負起讓受教育者成為一個通曉過去,預測未來的人的責任。這樣的教育賦予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賦予其人文觀,讓他認識過去,了解曆史,體驗人生的價值所在;賦予其道德觀,讓他學習倫理道德,並努力踐行之;更要賦予其知識觀,讓他掌握人類有用的知識,促進全麵發展。學會思考,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教育也應該教會學生辯證而富於創造性的思考。總之,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不是一架隻會學習或裝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有著廣泛需求、需要全方麵發展的人。

班主任要克服隻重知識學習、忽略全麵發展的狹隘思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提出人發展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發展。學校教育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對待自然、正確對待環境、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他人、以及正確對待自己。要想堅持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把學生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班主任就要正確對待分數和名次。而在有些學校,分數被看作是學校的“源頭活水”,認為有高的分數就有好的生源,有好的生源才有優質的教育,把高分等同於優質的教育。甚至把“生源”和“財源”掛起鉤來。按分數排名次,難免分劃出優劣高低,“獎勤罰懶”,因此會出現“比學趕超”的喜人局麵。於是,排列出單科名次、總分名次、班級名次、年級名次等等。在這樣的學校,領導一般認“分”不認人,以名次實施獎勵和懲罰,教師的“命運”也會因此而浮沉。

要拿高分、爭取好名次就要有時間保證,因為時間就是分數、就是名次。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時間過長、作業過多,久而久之,學生對於生活和學習就隻有厭煩、疲倦和恐懼。因此,班主任要意識到這一點,不能用犧牲學生的幸福來換取班級的分數和名次。學生需要一定的時間、一定的自由,來展示他們活潑的天性,釋放青春的熱情,矯正不良習慣;讓學生擁有一股飽滿的熱情,一份充沛的精力和一種進取的心態;進而引導他們自主地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要樹立“精神關懷”的班集體教育理念

班集體是學生共同學習與生活的準社會組織,是學生個性、品德發展和培養創造精神、實踐能力的家園。因此,班主任作為班級的教育者和領導者,不僅要關心學生的文化學習,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品德發展,要成為學生的精神關懷者。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班主任教育勞動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教育勞動的主旨是關懷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精神關懷者”很貼切地形容了班主任的勞動性質。“精神關懷”是教育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人性化的一種體現。即:班主任所從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勞動;班主任要關懷、愛護學生,用精神關懷培養學生的關懷精神。所以說,“教育關懷者”是對班主任教育活動的一個詮釋。

“精神關懷”是班主任的主要使命。班主任要全麵地關心、愛護學生,但以精神關懷為核心。每位教師都有義務關懷學生的精神生活,其中班主任起主導作用。從製度規定的班主任的職責上來說,班主任要給學生更多的精神關懷。班主任應該切實地去關懷、指導學生,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實現他們的生命價值,永葆生命的活力。

“精神關懷主要是關懷學生的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麵及其成長與發展,即關懷他們的精神質量和精神成長;關懷他們當下的精神狀況和他們未來的精神發展。”班主任的精神關懷從縱向上講,包含了對學生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兩個維度。

1.現實關懷

學生在學校學習、完成“社會化”的過程,為今後進入社會拓寬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班主任要轉變以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態度,對待學生要從待物的方式轉到待人的方式。學生既不是裝知識的容器,也不是盛美德的口袋,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體。因此,對待學生要給予真切的關心。班主任除了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生活狀況,更要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此外,還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2.終極關懷

終極關懷是對現實關懷的超越和升華。班主任作為學生的“精神關懷者”,對學生的關懷應當延伸到終極關懷。終極關懷的基本含義就是強調人應該具有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心靈,應該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能夠真正地超越一切世俗功利的束縛,達到真善美的崇高人生境界。也就是說,班主任不僅要關心學生當前的精神生活和心靈自由,而且要關心他們未來的升學、擇業以及今後的發展,即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

班主任的精神關懷從橫向上講,包含了對學生的生命關懷和人文關懷兩個方麵。

1.生命關懷

生命關懷是精神教育的一項嶄新課題。關懷學生的核心是對學生生命的關注。關懷生命以學生為本,以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為宗旨,服務於個體的生命成長和發展,關注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生活是生命之源,離開生活的生命關懷是蒼白無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命的顯現。關注生活就是關愛生命,關懷生命應是幸福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服務。為學生的終身幸福服務,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終極目的。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幹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隻有真正做到關懷生命、關注生活,提高學生的生命、生活質量,教育才能增加親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實效性。

2.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立足於人自尊、獨立、自由的個性,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目的在於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提升人的意義和價值。人文關懷就是關心一切人,關注人的一切。班主任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就是以學生為目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諸如思想意誌、行為習慣、文明禮儀、個性素養、人際交流等,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學校教育的主人,把培養健康健全的人作為中心工作。從感性角度來說,就是培養學生對他人的理解、尊重、愛護和容納;從理性角度來說,就是培養學生處理自己與社會及環境的關係。

班主任要把班集體建成學生精神生活的家園

精神關懷的內容是很廣泛的,關心、理解、尊重和信任是關懷情感的基本表現,也是學生基本的精神需求,因而也是班主任專業勞動的基本內容。因而,學會關心、理解、尊重和信任學生,是對班主任專業化的必然要求。

1.尊重學生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道德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是尊重和公正。在現代社會的交往關係中,尊重更多地強調的是民主與平等。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有五個層次的需要,尊重是第四級需要。在人類高度文明的今天,“尊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在得到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後,最渴求的就是被尊重。他們也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學校、社會的認同和肯定。如果引導得當,這種需要就會成為學生努力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尊重學生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已成為班主任教育的起點。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同時也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尊重學生,就要求班主任對待學生自尊心,就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對待新生嬰兒那樣小心嗬護;尊重學生,就要求班主任把學生以完整的生命個體來看,讓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尊重學生,就要求教師“蹲下來”說話,而不是讓學生“仰著頭”回話;尊重學生,就要求班主任學會寬容,具有容納百川的胸懷。做到了以上幾點,師生交往才會充滿溫馨,學生才會感受到做人的尊嚴,享受到被尊重的快樂。當然,尊重學生並不等於放任學生,隻有自由與規範相結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