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是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將年齡相當、文化程度大體相同的學生按一定的人數規模建立起來的教育組織。班級教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教育形態。整個教育功能的發揮主要是在班級活動中實現的。班級授課製就是班級活動的一種體現。這種從個別教學到班級教學的教育組織形式,不僅改善了原本分散的教學形式,而且使學校教育活動發生了質的變化。班集體不隻是許多個體的簡單組合,而且是作為一種教育影響因素而存在。也就是說,班集體的發展水平及集體的心理氣氛不僅製約著課堂教學的情境,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而且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及行為態度。
它是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的保證。
班級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生活及開展活動的社會組織。班級組織不同於其他的組織,它不是由成員自發組成,而是由學校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和規章製度組織起來的有目標、有計劃地執行教育教學與管理職能的正式群體。
班級是班級授課製的組織形式。班級授課製的建立產生了班級,班級的出現產生了對班級管理者的需要。沒有班級就沒有班主任。班主任這一教育角色在製度上的出現是與班級授課製密切聯係在一起的。眾所周知,班級授課製經由誇美紐所的論證而逐漸成為近現代學校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教育組織形式。既然教學中的師生雙方不再像古代教學中那樣一對一地進行,教師麵對的不再是個別的或少數的學生。教師的工作環境,工作性質及工作任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對教師活動及其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於是,一個以班級為工作對象的新的教育角色應運而生。
班集體,由整個班級所組成,以完成學校教育任務為目標,是有一定機構和規章製度組織起來的學生共同體。班集體作為具有有機整體的行為與特征的團體,決不是班級個體學生的總和,而是班級群體發展的高級形式。在現代學校教育中,班集體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學校風氣、學生麵貌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個班集體的運行狀態。班集體作為一個以學生亞文化為特征的社會群體,它傳導和沉澱著班級製度的社會文化基因;班集體作為一個以教育為中介的共同活動體係,它以課堂教學為中介,整合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影響;班集體作為一個以集體主義價值為導向的社會心理共同體,具有在集體建設中培養和發展個體的功能。
班集體的建設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都有著巨大的作用。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形成一個良好班集體需要每一位班主任的精心教育和培養。那麼,班集體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其發展過程又會出現怎樣的形態?怎樣才能實現構建班集體的願望呢?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許多關於班集體形成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經驗可以借鑒。現代組織理論認為,社會是由組織構成的,組織是由群體構成的,群體是由個體構成的。個體、群體、組織,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社會整體。實踐表明,班級組織也是一個由若幹個體組合起來的群體,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非偶然的、非機械的組織行為指導下完成的。
建設班集體是為了創設一個優化的社會環境,讓每個學生通過班集體建立更高層次的人際關係,通過學生群體去影響每個個體,拓展主流教育的空間,讓每個學生的成長需要得到更充分的關注。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傾其一生教育實踐總結出“通過集體,在集體中進行教育”,這一著名的教育原則,被視為學校、班級建設的指導性理論,對班主任培養班集體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義。
班主任必須清楚地意識到,班級形成不等於班集體形成。班級隻是一個臨時組合的群體,它隻是形式上的組合,人與人之間,還沒有建立嚴格意義上的關係。隻有使班級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這個班級才是一個能夠發揮作用,產生影響的團體。而它的形成,是要依賴班主任的努力的。
集體主義教育:班集體形成的基礎
要形成優良的班集體,必須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使每個學生都學會自覺地關心集體、熱愛集體,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與集體榮譽聯係起來,為集體做貢獻。班集體要把集體主義精神貫徹始終,集體主義精神是班集體建設的靈魂。
集體主義是處理社會成員之間以及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國家之間關係的根本原則。集體主義思想教育需要灌輸,但不能僅靠灌輸,更不能靠說教。進行集體主義思想教育的最有效途徑是組織集體活動。因此,班主任要密切關注班級的集體活動,這樣集體向心力會及早形成。集體主義精神來源於班主任堅持不懈的思想工作。重視思想工作是班主任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是建好班級的法寶。班主任除了要求班級在學校集體活動中樹立形象外,還需經常對學生進行“以班為家,榮辱與共”的教育。以此來增強班主任的向心凝聚力和戰鬥力,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科學管理:班集體形成的關鍵
班集體的形成一靠教育,二靠管理。科學管理既有約束的含義,更有調動的含意,主要側重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對班集體能否順利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有人曾在勒溫指導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設計了兩種社會心理氣氛,讓10歲兒童分別參加不同氣氛的俱樂部。一個俱樂部的領導者以獨斷獨行的專製型方式進行領導,另一個俱樂部的領導者以民主型方式進行領導。實驗結果證明,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優於專製型的管理方式。
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即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讓每名學生都成為班集體的主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班主任較多地以非角色的身份出現,師生親密無間。民主型的管理還貫穿著相信學生的原則,不論是什麼事,班主任都不能越俎代庖,而要根據班集體形成的不同階段,青少年身心的不同發展水平,逐步采取“扶著走,半放手”到“放開手”的方式,自己則從演員角色變成導演角色。總之,既要有效發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開展活動:班集體形成的路徑
集體主義思想、正確的集體輿論、優良的班級風氣不是自發產生的,班集體不是在靜態中形成的。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是學生接受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和班集體形成、鞏固的主要陣地,是加強學生管理的重要手段。
1.通過開展活動強化集體主義教育
一個班集體能夠把幾十個互不熟識、個性各異的學生個體組合成一個整體,並且產生如此強大的合力,靠的是什麼呢?其重要的載體是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集體主義精神以其強大的凝聚力,把個體思想情感和目標凝聚為集體的思想情感和目標,從而支撐起班集體這座大廈。集體主義精神並不是固有的,是需要慢慢培養的。這樣就需要在集體活動中有效地開展集體主義思想教育,樹立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培養集體榮譽感。要讓每位學生都懂得集體的含義,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係,認識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和作用,認清自己對集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自覺地關心、愛護集體,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與集體榮譽聯係在一起,把自己融入集體之中,最終把個體目標轉化為集體目標。但這些都離不開班集體活動的催化。
2.通過開展活動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導向
正確的輿論對每個班級成員的行為起著巨大的鼓舞、激勵、約束作用,是學生自我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形成和發展班級集的巨大力量。班集體輿論對學生的影響,遠遠比班主任個人的力量顯著得多。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學生犯了錯誤,不怕老師的嚴厲批評,卻怕同學的指指點點。這說明學生十分看重其他同學的評價。班集體健康的輿論占了優越,就可以戰勝不健康的輿論,打擊歪風邪氣。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堅持集體輿論導向,班主任工作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則會給班主任工作造成極大的困難,難以形成集體。因此,一個健全的班集體的形成,離不開正確的集體輿論導向。同理,這一切也離不開班集的集體活動。
3.通過開展活動培養班集體的良好風氣
班主任在抓好集體輿論導向的同時,也要重視樹立良好的班風。班風是整個班級的風氣,它是班級大多數學生的言論、行動和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班風要靠集體輿論來支持。一個班集體的輿論持久地發揮作用,就形成一種風氣,即班風。班主任對班風的形成有決定性作用。優良的作風一旦形成,就會無形的支配集體成員的行為,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集體教育力量,而這一切也離不開班級的集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