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主題設計與組織(十)(2 / 3)

紅紅媽:9點鍾去王老師家學二胡,你自己一個人去,我要去買菜,不能送你了,啊!

紅紅:又讓我自己去?(飯差點被噎著,睜大了眼睛瞧著媽媽)

紅紅媽:(站起來添飯)下午,去李老師家,我送你去,順便買些顏料回來,上次你學國畫的顏料還有嗎?

紅紅:媽,我下午不打算去李老師家了。(把手中的筷子放下,用哀求的眼神看看媽媽)

紅紅媽:你胡說什麼?(不高興)我這不都是為你好嗎?現在多學一些,以後用得著。

紅紅:但是我不喜歡學畫畫,下午我準備和幾個同學去學校跳健美操。幾天後,我們學校藝術節要表演。

紅紅媽:跳什麼呀!多學些有用的東西才是真的。我已和張老師講好了,下周日學完繪畫後,再去學1小時的奧數,據說,奧數得獎升學有加分的。

紅紅:媽!(無奈的、痛苦的表情)

2.故事

(1)德國考古學家、現代考古學鼻祖謝裏曼的故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對感興趣的事物,人們常常是愉快地去研究,使工作和研究過程變得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愉悅享受。

德國考古學家、現代考古學鼻祖謝裏曼小時候讀過一本名叫《古希臘神話》的書,書中“特洛伊戰爭”的描寫,引發了他濃厚的興趣,並且他相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1841年,謝裏曼打算要實現童年的夢想,去探索“特洛伊”遺址,搞清這個故事的本來麵目。為了實現它,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

第一步,謝裏曼要學習拉丁文。但是他學起來非常吃力,因為他已經錯過了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學不會拉丁文將無法正確無誤地分析資料是他所擔心的,於是他眼、口、手並用,無論何時何地都在看,讀、寫,終於他用了一年時間完全掌握了拉丁文。第二步,他用了同一種方法去學習古希臘文,並以用希臘文背誦《荷馬史詩》為自己的最大樂趣,日複一日、毫不懈怠,終於有一天他能將這史詩倒背出來。第三步,他便開始研究《荷馬史詩》中提供的信息,關於“特洛伊戰爭”時期的描述更是一條也不願放過。

當他來到希臘和小亞細亞尋找書中所描寫的地方,並證實自己的判斷時,《荷馬史詩》他已經不帶在身邊了,因為整個古希臘曆史已經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他能確定的是“特洛伊”就發生在希薩立克村,它位於小亞細亞西北海岸地區。在謝裏曼的帶領下,考古人員經過7次大規模開掘,開出一條40米寬,17米深的鴻溝,並發現了被焚燒過的建築遺跡。謝裏曼夢想中的戰場終於被他找到了。

他在此處發現了大量的文物,經考證,此處並非是書中描寫的普利亞摩斯王的寶藏,其實是青銅時代前的一位統治者的城堡,早於《荷馬史詩》中描寫的戰爭一千多年。

興趣讓謝裏曼產生了強大的動力,並讓他取得了淵博的知識,實現了自己童年的夢想。

(2)“鋼琴公主”江城談學琴

荊楚在線消息《楚天金報》記者王虹、通訊員梅鵬程報道:素有“鋼琴公主”美譽的美國鋼琴家琳達·珍蒂在湖北劇院上演了一場絕倫精彩的鋼琴演奏會。演奏會後,慕名而來的家長陸續借機向她請教學琴經驗。

琳達麵對熱情的家長,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她笑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琳達回憶說,最初她在父母的要求下學習小提琴。因無興趣,學得非常苦悶,且琴技沒有提高。在8歲那年,琳達欣賞了一場鋼琴演奏會,鋼琴的美妙讓她入迷。從此以後,琳達轉學鋼琴。在興趣這股隱形的動力的促進下,她逐漸走向了通往鋼琴演奏的最高殿堂。

對於眼下中國孩子普遍處於“被迫”練琴的現狀,琳達現身說法:“我由於有興趣才能學好鋼琴,我學語言也是目標。”據了解,琳達能熟練地掌握漢語、德語、英語等9種語言,“在演奏時,我期盼著語言的交流,這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恰恰是這股迫切的期盼,使琳達對學語言也形成了濃厚的興趣。

“要記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後,琳達以此話很好地詮釋了自己的成功,同時把它送給了江城眾多盼子成才的家長們。

3.專家說法

(1)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有哪些

家庭的因素

家長可以說是自己孩子的啟蒙教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可是家長們並未覺得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家長對自己子女的學習逐漸形成兩種現象,一是從來不過問;二是要求非常嚴厲。如此一來,學生的壓力也在無形中走向兩種極端,太過放鬆與異常緊張。部分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群體也反映了一些問題,如家長在背負沉重的生活負擔和壓力的同時忽視了對孩子學習的重視,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乃至不能正確引導孩子道德品質的形成,使孩子誤入歧途,還有家長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學習各種技能,剝奪孩子的興趣愛好,更有甚者,孩子的學習成績一下降就隻知道打罵孩子,家長並不知道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學習隻是個負擔。

學生自身素質的因素

從小學延續而來的壞習慣可直接影響部分學生的自身素質。一方麵,在小學時並沒能夠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到了初中就更無從下手了。同時,他們對老師的上課內容往往不能完全掌握,對他們來說雲裏霧裏的知識更是將自己的學習激情打到了穀底。小學時有些學生並不重視學習音標,導致現階段自己不能單獨認讀,學單詞特費勁,漸漸地和同學之間的差距變大,最後難以追上。另一方麵,評分標準也是初中學科與小學的差異所在,成績落差有個過程需要過渡。這個時候若不能及時調整心態,而隻是一味懷疑自己的能力,自卑心理和失敗定論一旦形成,結果就是失去學習興趣,從而一蹶不振。

教師的因素

初一學生的年齡還小,他們的學習勁頭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教師的喜好。一些學科老師的教法如果不能與學生年齡特性相符合,而仍采取舊式教法,又與學生缺少交流,上課形式很難讓學生理解並接受,比如聲音小,發音不清楚,講課條理性差,課堂氣氛不活躍,那麼學生必然會對該學科形成厭惡之感。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有些家長在孩子入小學前會先教孩子識字,做算術,認為給孩子灌輸的知識越多越好。這是因為他們擔心孩子入學後跟不上教學進度,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不顧孩子感興趣與否,或者孩子能否接受的情況下,收益自然是達不到預期所想,甚至會有反效果,最後結果是孩子完全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在小學學習中宣告失敗。

其實在入學前,孩子認字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適當地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對文字的好奇心,使其產生想認、想寫和想讀的強烈願望。很多小學教師都深刻體會到,那些對學習沒有興趣,不願動腦筋和沒有解題願望的學生才是最讓他們頭疼和束手無策的,而並不是那些入學前缺少知識和技能的學生。

興趣是人們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一個切入點,隻有當人們對某個事產生興趣時,他才會有觀察、研究的意識傾向。成功人士都是因為執著於他們的興趣才會取得成功的。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說過:“假如孩子的興趣和熱情從一開始就得到良好發展的話,大部分孩子將會成為英才或天才。”激發他的求知欲,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並非表示孩子想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就協助他做什麼,而是要將孩子的興趣正確引導到學習中來。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問題並提出問題時,就表示他對它感到好奇,你應該認真對待他的問題,尊重孩子的問題,解答的同時還要循循善誘,培養孩子去獨立思考與探索問題的興趣,有了求知欲就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相反,如果你說的問題幼稚且孩子不願理會的話,那他的求知欲也會隨著時間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