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存在與虛無(2)(2 / 2)

1905年,薩特生於法國巴黎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海軍軍官,在薩特2歲時因病去世。3歲時因右眼完全失明,年幼的薩特不得不戴上大大的眼鏡。後來母親改嫁,這給年幼的薩特又一個沉重的打擊,從此他有了一種背叛的感覺和強烈的逆反心理。可以說薩特的童年沒有一個完整的家,擁有的隻是孤獨;沒有健康的身體,所擁有的隻是殘疾的身體和醜陋的外表。然而命運總是公平的,小薩特有著同齡人所沒有的早慧。從小他就跟隨外祖父母生活。外祖父是一個學識淵博的教授,特別疼愛這個小外孫。薩特在他那裏,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不到7歲,薩特就已經讀過莫泊桑、伏爾泰、雨果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他常常模仿著寫一些劍俠小說和遊曆故事,這促使他日後決心走上文學道路,成為真正的作家。

薩特的大學生活是在以“近代法蘭西思想家的搖籃”而著稱的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度過的。這期間薩特依然在文學中尋找拯救,自詡掌握著未被揭露的真理,並以使世界接受這些真理為使命。也是在這所大學裏,薩特同時開始了選擇自己作為一名哲學家的人生道路。在大學四年裏,他廣泛地閱讀了各種哲學著作。對伯格森的著作的閱讀,使得薩特正式進入了哲學的殿堂。

大學畢業後,薩特當過兵,然後到中學做了中學教師。這期間他認識了後來的終身伴侶——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然而教師薩特並沒有放棄自己對哲學的追求,在雷蒙·阿隆的幫助下,他得以到德國的法蘭西學院留學。這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法蘭西學院沒有讓薩特失望。同時正像我們以後看到的,薩特也沒讓法蘭西學院失望。他在這裏欣喜地鑽研著現象學大師胡塞爾的學說。通過研究,他堅定了“哲學必須從主觀開始的”信念,開始形成了他的存在主義的哲學體係,並最終成為繼海德格爾之後最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大師。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薩特求學成長的曆程注定了他一生與文學和哲學的不解之緣。從德國學成歸來後,薩特開始運用現象學創作。其中最有特色、且被視為存在主義代表作的作品是日記體的哲學小說《惡心》和哲學理論專著《存在與虛無》。前者一經出版,立即引來廣泛的關注,使薩特正式登上法國文壇。不幸的是《存在與虛無》難以被學術界正統權威勢力所認同。實際上,薩特最終也沒有得到學院派的承認。他是法國唯一一位聲名如此顯赫,卻從未進入高等學府正式任教的哲學家。

真正的薩特時代應該是在二戰結束後。戰爭打碎了這個世界的合理性,因而,在人們看來,存在主義哲學似乎在不合理的現實中找到了一個比較合理的支點,給了他們擺脫恐懼絕望的精神力量。此後,薩特積極地介入社會、介入政治。他積極地為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奔走呼號;因為反對美國對越南的戰爭而參加了“羅素法庭”;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他再次發出憤怒的譴責;法國工人和學生發動“五月風暴”,反對異化爭取自治,他又挺身而出為學生和工人辯護,並親自出現在遊行隊伍中。

薩特用他的一生做了一個有思想的知識分子該做的全部事情。他在哲學、文學、政治等方麵都創造了重要的業績。他所留下的精神遺產將永遠引導著後人繼續探索前進的道路。

《惡心》是20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它總結並體現了薩特的生活和思想,因而是作家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同時《惡心》是薩特的第一部小說,有人說這是薩特本人最成功的小說,理由是它包含了後來薩特的幾乎所有的哲學思想輪廓。存在主義的各種名詞都在其中有所濫觴。這部短小精悍但思想上極有挑戰意味的小說,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主人公安東納·洛根丁是一個孤獨的學者,他為了撰寫一個18世紀默默無聞但令人難以捉摸的貴族的傳記,來到了淒涼的布威爾城。洛根丁對生活中微乎其微的偶然性的發現引發了一場生存危機,於是他決定以小說寫作來逃避這場危機。他要寫一部小說去深深觸動讀者,迫使他們去獲取他自己已經取得的解脫意識。

《蒼蠅》是薩特的第一部劇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取材於古希臘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俄瑞斯特斯》三部曲,描寫阿伽門農的兒子為父報仇的故事。我們知道,古希臘悲劇往往帶有濃重的“命運”色彩,因而古希臘悲劇又被稱為“命運悲劇”。而薩特在這裏,卻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主人公俄瑞斯特斯的自由選擇,向世人宣告了人的自由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