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哲學不隻是慰藉(3)(2 / 3)

其實,依我之見,哲學係考生少並不足慮,反倒是正常的現象。我一向認為,一個國家不需要有許多以哲學為專業的人,就像不需要有許多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一樣。更確切地說,不是不需要,而是不可能、不應該。作為一門學科的哲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對之真正有興趣和能力的人是決不會多的,這種情況也正與數學、理論物理學領域相似。如果哲學成為熱門專業,必定是出了問題,說明有利可圖,使得許多對哲學並無真正興趣和能力的人擁了進來。

彼特拉克有一句名言:“哲學啊,你是貧困地光著身子走進來的。”尼采也曾在相同意義上建議,不給哲學家發薪金,讓他們在野地上生長,藉此趕走那些想靠哲學牟利的假哲學家。這多少是憤激之言,哲學家畢竟也要吃飯,但基本意思是對的,就是哲學對於決心以之為終身誌業的人有很高的要求,不容存名利之想。借用耶穌的話說,通向哲學的門是“窄門”,隻有不畏寂寞、貧困——在今天還要加上失業——的人才能夠進入。從這個角度看,哲學係考生少未必是壞事,因為其中真愛哲學的人的比例也許就提高了。

不過,這僅是一個角度。換一個角度看,考生少意味著缺乏競爭,錄取分數較低,又可能導致素質較差者進入。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是,縮減哲學係的數量和招生名額。事實上,本來就不必每所大學都辦哲學係。應該讓有誌於哲學的考生感到,不管哲學如何是冷門,考上哲學係就是優秀,就是光榮。

上麵說的是哲學係考生少本身不足慮,接下來我要說一說這個現象反映出來的足慮的一麵。一個國家不需要有許多以哲學為專業的人,這決不等於說一個國家不需要哲學。作為對世界和人類根本問題的思考,哲學代表了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所站立的高度,決定了它能否作為一個優秀民族在世界上發揮作用。真正令人憂慮的是我們民族今天所表現出來的嚴重世俗化傾向,對於物質財富的熱中和對於精神價值的輕蔑。如果青少年中智商較高的人都一窩蜂奔實用性專業而去了,我們就很難再指望哲學人文科學會出現繁榮的局麵。其實,即如經濟、法律等似乎偏於實用的學科,從業者若沒有哲學的功底,也是決不會有大出息的。

輕視哲學無疑是目光短淺之舉。一個世紀前,張之洞為清朝廷擬定大學章程,視哲學為無用之學科,在大學課程中予以削除,青年王國維即撰文指出:“以功用論哲學,則哲學之價值失。哲學之所以有價值者,正以其超出乎利用之範圍故也。且夫人類豈徒為利用而生活者哉,人於生活之欲外,有知識焉,有感情焉。感情之最高之滿足,必求之文學、美術。知識之最高之滿足,必求諸哲學。”這正是哲學的“無用之用”。王國維的話在當時是空穀足音,在今天仍發人深省。

寫到這裏,我仿佛聽見一個聲音在責問我:我們現在學校裏所教授的哲學能夠給人以“知識之最高之滿足”嗎?這就觸及哲學係考生少的另一個原因了。在我們的學校裏,中學生和非哲學專業的大學生是從政治課上獲得對於哲學的概念的,這樣的哲學不能使他們享受思考的快樂,反而使他們感到枯燥。因此,為了澄清對哲學的普遍誤解,讓人們感受到哲學的魅力,就有必要改革我們的哲學課程,第一步是把它從政治課中分離出來,恢複它作為愛智慧的本來麵貌和作為最高問題之思考的獨立地位。

2005.8

誰來上哲學課

哲學課可以是最令人生厭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勝的,就看誰來上這門課了。誰來上是重要的。與別的課以傳授知識為主不同,在哲學課上,傳授知識隻居於次要地位,首要目標是點燃對智慧的愛,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哲學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有著活潑心智的愛智者。他能在課堂上產生一個磁場,把思想的樂趣傳遞給學生。他是一個證人,學生看見他便相信了哲學決非一種枯燥的東西。這樣一個教師當然不會拿著別人編的現成教材來給學生上課,他必須自己編教材,在其中貫穿著他的獨特眼光和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