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哲學不隻是慰藉(3)(3 / 3)

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就是這樣的一本教材。他開設的這門課程在台灣大學受到熱烈歡迎,被學生評為“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後覺得是名實相符的。傅先生對於哲學真有心得,而且善於作簡潔清晰的表達。比如在講解哲學是“愛智”時,他把“愛智”定義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態度,把“智慧”概括為“完整”和“根本”兩個特征,又將“愛智”的“愛”解釋為溫和而理性的“友愛”,而與狂熱的“情愛”、浮泛的“博愛”相區別,令人感到既準確又頗具新意。我還欣賞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開闊,沒有門戶之見,在他的課程中做到了兩個打通。一是打通各個精神領域,講哲學而不局限於哲學學科,分別列出專章論述神話、藝術、宗教、教育對於人生哲學的特殊貢獻,把人生問題置於文化的大視野中來考察。二是打通中西哲學,西方的重點放在蘇格拉底和存在主義,中國則著重闡述了儒道二家哲學的內在理路及其價值,博采眾家之長,在建構現代人生哲學時對一切思想資源保持開放的心態。

人們是否讚同本書中的某些具體觀點,這絲毫不重要。一個優秀哲學教師的本事不在於讓學生接受他的見解,而在於讓學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我對哲學課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把學生領進哲學之門,使他們約略領悟到哲學的愛智魅力,但這豈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哲學教學的結果是南轅北轍,使學生聽見哲學一詞就頭痛,看見貼著哲學標簽的門就扭頭,其實那些門哪裏是通往哲學的呢。因此,在向讀者推薦本書的同時,我期待我們通識課程的改革,從而出現一批真正能把學生領進哲學之門的哲學教師和哲學教材。

2004.10

兒童與哲學

——接力出版社“兒童哲學智慧書”總序

經常有人問我:要不要讓孩子學哲學?幾歲開始學比較好?我總是反問:讓孩子學哲學?有這個必要嗎?孩子都是哲學家,應該是我們向他們學!這不隻是戲言,憑借親自觀察,我深信兒童與哲學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性,和大多數成人相比,孩子離哲學要近得多。在有些人眼中,孩子與哲學似乎不搭界,那是因為他們既不懂孩子,嚴重地低估了孩子的心智,也不懂哲學,以為哲學隻是一門抽象的學問,對兩方麵都發生了誤解。

有心的父母一定會注意到,兒童尤其幼兒特別愛提問,所提的相當一部分問題是大人回答不了的,原因不是缺乏相關知識,而是沒有任何知識可以用作答案。這樣的問題正是不折不扣的哲學問題。哲學開始於驚疑,孩子心智的發育進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會對世界感到驚奇,對人生產生疑惑,發出哲學性質的追問。清新活潑的兒童心智與陌生新鮮的大千世界相遇,這是人類精神的永恒的燦爛現象,但在每個人一生中卻又是稍縱即逝的短暫時光。

所以,如果說“學”哲學,兒童期正是“學”哲學的機不可失的黃金時期。不過,所謂“學”完全不是從外麵給孩子灌輸一些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對孩子自發表現出來的興趣予以關注、鼓勵和引導。對於孩子的哲學性質的提問,聰明的大人隻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是留意傾聽他們的問題,第二是平等地和他們進行討論。相反的態度是麻木不仁,充耳不聞,或者用一個簡單的回答把孩子的提問打發掉,許多孩子的哲學悟性正是這樣在萌芽階段就遭扼殺了。

凡真正的哲學問題都沒有終極答案,更沒有標準答案。一定有人會問:既然如此,讓孩子思考這種問題究竟有什麼用?我隻能這樣回答:如果你隻想讓孩子現在做一架應試的機器,將來做一架就業的機器,當然就不必讓他“學”哲學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哲學就是“必修課”。通過對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無用”又“無解”的重大問題的思考,哲學給予人的是開闊的眼光、自由的頭腦和智慧的生活態度,而這些品質必將造福整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