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會發光嗎?它們是以什麼形式來發光呢?我們平常見到的魚能發光嗎,這和它們所處的環境有什麼關係嗎?
事實上,不是所有的魚都能發光,這和它們所處的環境有關。一般來說,據統計在深海特別是黑暗層,40%的魚有發光能力;而在近海,能發光的魚類就少之又少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發光魚的原因。
根據美國一位科學家的試驗,發現在海底270米左右的光亮比陸地上的白天還要亮得多;在海底600米,光亮是白天的100多倍。看來,“海底龍宮”確實如《西遊記》裏描寫的那般燈火通明色彩斑斕。
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常見的發光魚。
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見過一些發光魚的,它們就是烏賊和魷魚。作為發光魚的一員,它們有著相當大的發光器,有的生在眼睛上方,有的長在眼睛裏。當這些發光器官用來照明的時候,就把光直接投射在它們要照的物體上。它們也可能把燈光“關掉”,也就是用皮膜把發光器官罩住,就像人把眼睛閉了起來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南海的深海有一種比較常見的魚——帶魚,也是一種發光魚。不過,它的發光是靠附著在身上的發光細菌。遊動的時候,一閃一閃的,十分漂亮。
據研究發現,世界上的發光魚按發光方式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自發光魚”和“它發光魚”。
在紅海和印度洋的閃光魚是“它發光魚”。閃光魚隻有七八厘米長,但它發出的光卻十分明亮,10多米遠處的潛水員都能看見它。由於這種魚的閃光特性,所以在第一個人把它捉住放入透明塑料袋用來水下照明後,大家就開始效仿,最後風靡整個潛水界,成為一個十分有用的“發光裝置”。
美國的光頭魚是“自發光魚”。它頭部扁平,全部被一對很大的發光器所蓋,就像個“探照燈”。光頭魚沒有眼睛,發光器就能起視覺的作用。光頭魚有一套奇特的捕食本領,人們稱它為“奇異的漁夫”。它們常常把自己隱蔽起來,張著巨口等待時機,伸出鰭上的長絲慢慢擺動,絲末端的發光器好像遊動的小蝦一般。好奇貪吃的小魚以為是一頓美餐,紛紛追逐而來,剛要去吃,結果發覺上當受騙,想脫身卻為時已晚,反倒成了光頭魚的一頓美餐。
魚類發光的生物意義一般認為有4點:第一,如光頭魚那樣誘捕魚類,作為食物;第二,迷惑甚至恐嚇敵人;第三,同種群之間,通過一模一樣的光線,辨別敵我;第四,發光魚的光線也是一種吸引異性的手段。
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研究發光魚身上的發光基因,希望可以通過DNA改組、基因植入或是模擬發光模式的手段,使得我們周圍的植物甚至牆體能夠在黑夜裏發光。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