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塵封的曆史記憶(一)(2 / 3)

周莊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整個鎮子依河成街,橋街相連,重脊高簷,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雖曆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和東方文化的瑰寶。

1999年周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預備清單;2001年,成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3年12月9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故事亭】

陳逸飛和周莊的故事

現在的周莊,已經成為了一個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旅遊勝地。一個沉默了幾百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因何一下子脫穎而出,為世人熟知呢?說起來,和一個人的關係甚大,這個人就是陳逸飛。

那是1984年的春天,曾經在上海油畫雕塑室工作,後赴美留學的青年畫家陳逸飛,前往周莊寫生。當時昆山到周莊海沒有公路,隻有水路可通。他於是借了一條小船,劃槳而去。當時的時間比較緊迫,他沒有時間在畫板上寫生,隻能用相機攝影。一個星期後,滿滿一旅行包的膠卷,全部攝完,他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而後,陳逸飛以他在周莊拍攝的那些照片為原型,以寫實的手法創作了38幅油畫作品,向世人展示了神話般的江南水鄉的風韻。其中一幅名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描繪的正是周莊的雙橋景致。這些畫作在紐約哈默畫廊展出後,引起了很強烈的轟動。

1984年11月,美國企業界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稱為"經營之神"、"幸運之神"的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將油畫《故鄉的回憶》買下,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這一舉動一時被各界傳為佳話。"雙橋"成了國際交往的友誼之橋的同時,也讓默默無聞的周莊走向了世界。

1985年,聯合國從各國優秀畫家中遴選六人,設計並繪製精美的圖案,作為聯合國郵局當年發行的六組郵票的首日封。陳逸飛有幸獲得了這項殊榮,他的作品素材又一次選擇了水鄉古鎮周莊。周莊古鎮的聲名隨著首日封又一次傳遍了世界各地。

1996年12月21日,陳逸飛在上海博物館舉辦了個人畫展,1997年1月31日又在北京中央美術館開展,接著還去了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曆時整整一年。他每到一地都發行一枚首日封,而且都以周莊風光為題材。第一枚首日封的圖案,是油畫《故鄉的回憶》;第二枚的圖案,是古鎮水巷。周莊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故鄉的回憶》成就了陳逸飛,而周莊名揚天下,陳逸飛功不可沒。正是他掀開了周莊古鎮神秘的麵紗,將這座江南古鎮的旖旎風光呈現在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麵前。如今,國內外每天慕名而來周莊旅遊覽勝的人絡繹不絕。

沈萬三與周莊的故事

到周莊旅遊,聽到最多的一個名字就是沈三萬。沈三萬是何許人?他和周莊又有什麼關係呢?說起來話有些長。

早在元代末年時,吳興,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南潯鎮沈家漾有一戶姓沈的人家,戶主名叫沈祐,他家家道殷實,生活安樂。誰知禍從天降將,在一個夏天家鄉突然遭遇水災,家財損失十之八九,妻子又染了瘟疫撒手而去。他就用一條漁船載著四個兒子逃難到了到距南潯百裏外的一個叫周莊的地方。到那裏後不久,老大老二不幸夭折,隻留下沈富和沈貴兩個兒子。

周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灌溉方便,曆來是個米糧倉。沈家來到這裏,"躬耕起家",很快就成了當地的一大富戶,真是糧食滿倉,金銀萬貫。當然他們之所以能夠很快發家致富,一是憑著父子三人的勤勞,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老三沈富機靈的頭腦。

後來,父親去世後,沈富當了家,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沈家越來越富。因此大家都叫沈富為"沈萬三"。沈萬三一麵繼續開辟田宅,另一方麵把水路交通發達的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內地的絲綢、瓷器、糧食和手工藝品等運往海外,又將海外的珠寶、象牙、犀角、香料和藥材運到中國,開始了對外貿易活動,很快使沈家成了江南第一豪富。

明朝時,朱元璋準備在南京建都,並決定擴建應天城,但由於戰事頻繁,開支浩大,根本沒錢修築城牆。於是找到了沈萬三,沈萬三答應並出錢修築了聚寶門至水西門一段,還有廓房、街道、橋梁、水關和署邸等相關工程,還修築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所耗費的錢財不計其數。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園,便是他當年的後花園舊址。

沈萬三發跡後,開始附庸風雅。他在自己家裏組建了三班女樂,常常在杯觥交錯之餘,欣賞女樂們表演的音樂歌舞。另外,他還在周莊的銀子浜開設私塾館,並延請當時的鴻儒王行為塾師,來教授自己的子弟研習文化。

後來,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沈萬三得罪了朱元璋,犯了聖怒,被罰沒家產,發配雲南邊陲充軍。沈萬三到了雲南大理後,他發現走茶馬古道將江浙的絲綢、陶瓷和手工業品運往滇西北,乃至進藏,不失為一條求富的新路。雖然那兒天氣高寒,路途坎坷,充滿艱難困苦,卻很有開發的餘地。於是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茶馬古道,將江南一帶的絲綢等特產運到雲南,甚至進入西藏和緬甸、印度等地。茶馬古道使他重又獲得了生機。

沈萬三在雲南邊陲度過了一生中的最後歲月。他死後,身邊的親人將他的遺骨運回周莊,葬於銀子浜下。有人說,銀子浜的盡頭有一眼泉,終年不枯。泉下有一古墓,裏麵埋葬著的就是沈萬三的靈柩。

沈萬三在周莊、蘇州、南京等地都留下了足跡,但他始終把周莊作為立業之地。他的後代在這裏生生不息。現在周莊著名的沈廳就是其後人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所建。

【景觀台】

雙橋

雙橋,俗稱鑰匙橋,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清澈的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鎮區東北交彙成十字,河上的石橋聯袂築,顯得十分別致。因為橋麵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是古時候人們使用的鑰匙,當地人便稱之為"鑰匙橋"。

這兩座石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世德橋由裏人徐鬆泉、徐竹溪出資建造,永安橋由裏人徐正吾出資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兩橋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裏人捐資重建。1957年永安橋再次修繕。

世德橋長十六米,寬三米,跨度五點九米;永安橋長十三點三米,寬二點四米,跨度三點五米。雙橋中,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橋東端有石階引橋,伸人街巷;石梁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橋洞僅能容小船通過,橋欄由麻條石建成。

如今,雙橋已成為周莊的象征,大凡美術、攝影作品,皆以雙橋為背景,突出雙橋的神奇和美妙。雙橋也是周莊的代名詞,中外人士涉足周莊,往往先看雙橋。

沈廳

在周莊的近千戶民居中,明清和民國明期的建築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個磚雕門樓,還有一些過街騎樓和水牆門,這在江南水鄉是堪稱典型的。在這些建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

沈廳位於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旁,占地兩千多平方米,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鬆茂堂,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沈廳由三部分組成。前部是水牆門和河埠,專門供家人停靠船隻、洗滌衣物之用,為江南水鄉的特有建築;中部是牆門樓、茶廳、正廳,是接送賓客,辦理婚喪大事和議事的地方;後部是大堂樓、小堂樓和後廳屋,為生活起居之處。整個廳堂是典型的"前廳後堂"建築格局。前後樓屋之間均由過街樓和過道閣連接,形成一個環通的走馬樓,為同類建築物所罕見。

沈廳在十年浩劫中遭受嚴重破壞。1983年以後先後修複了鬆茂堂、茶廳和大堂樓,開通了走馬樓。經過修繕的沈廳,又恢複了清代建築的風貌。

古鎮怪樓

穿牆走壁、隱身人、空中浮遊、變形人、小人國、從巨蛇口中脫險等這些您隻能在科幻小說或科幻片、以及童話小說和您的夢境中才能看見和感覺到的情景,在周莊的"怪樓"裏您都能親身體驗。

怪樓,如何怪法?讓我們去看看。

過了青龍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座飛簷翹角,烏牆烏瓦烏柱的門樓。兩扇褐色大門上兩個青銅怪獸口銜兩個青銅環。門前掛一對白紙燈籠,上麵用黑字寫著一個"怪"字。門口站著兩位工作人員,他們身上穿著和大門顏色一樣對襟短褂長褲,還帶著一臉莫測高深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