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塵封的曆史記憶(一)(3 / 3)

進門過一短廊,是一花木扶疏的院落。磚地潔淨,一石桌圍四石凳。斑駁的烏牆下停一卸了牲口的古代轎子車。這些看上去不能算怪。

那就上樓。樓上有一房間,房間裏擺放著5張方桌,每張方桌上都放著一盞怪異的白紙燈籠,此外還有8副大耳機。坐在桌旁,戴上耳機,那幽淡的燈光忽然之間全都熄滅了,四周一片漆黑。黑暗中,一陣腳踩樓板的腳步聲,伴著那種老式的茶具,茶碟、茶盞、茶蓋輕微碰撞的脆響。然後,"歡-迎-光-臨",一字一頓,夾以一聲又一聲的長歎,若遠若近。再後來無數腳步聲在左右前後咚咚響起。

長歎終於遠去,腳步聲停息,隨著風聲出現。先是吹動窗簾,呼啦啦;進而風力加大,吹動桌上的碗碟叮當;風更猛,碗碟搖動,骨碌碌滾下桌子,"咣"一聲摔碎,一個老式書架也倒了,轟地一聲書冊落地。隨後黑暗中閃過一道刺眼白光,夾著令人驚懼的霹靂聲,過後又是一片漆黑。

忽然,大雨傾盆,密集的雨滴打芭蕉、濺屋瓦、落池塘。後來,雨聲漸遠,腳下地板卻晃動起來,開始小晃,逐漸變成劇烈搖動,家具、擺設嘩啦啦、轟隆隆,倒的倒,掉的掉,與地震的情景沒有兩樣。

當你想站起來逃出去的時候,燈又亮了。看看周圍,一切安好如初。走下樓來,看著那些烏牆烏瓦和白燈籠,想想剛才的怪聲異景,不由得讓人從心底冒出股涼氣來。

【旅遊貼士】

到周莊有兩條線路可供選擇:

一是從上海去:上海旅遊集散中心(天鑰橋路666號八萬人體育場)有旅遊專線車,包往返車費、門票110元,行程一個半小時,節假日適當增加班次,最晚返程時間16:30。

一是從蘇州去:蘇州汽車北站從早上7:05開始,每半小時一班伊維科班車,行程一小時左右,最晚返程時間17:00。

周莊最大的民居建築沈廳,有因《故鄉的回憶》而聞名的雙橋;有"水中佛國"之稱的南湖園,全福塔,還有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跡。另外,免費的船娘歌舞表演也不可錯過。晚上有一個很好的去處:古戲台,每天都演不同的昆劇,並且是免費的。

周莊的小籠包口味不錯,而最有名的還是"萬三蹄",因為這裏是江南巨富沈萬三的定居地,一定要吃的,其次就是"阿婆菜"和"阿婆茶"。

【課本鏈接】

趙麗宏《周莊水韻》(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2課

"中國江南的封麵"--烏鎮

烏鎮地處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

烏鎮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曆史的古鎮,原以車溪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

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十字形的內河水係將全鎮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塊,當地人分別稱之為"東柵、南柵、西柵、北柵"。清澈河水貫穿全鎮,特色民居依水而建,石板巷,石拱橋,再加上那風味獨特的美食佳肴;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傳承著千年的曆史文化和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情使烏鎮成了東方文明的活化石,中國江南的封麵。

這裏自古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據說,這個小鎮曆史上曾經出過64個進士,161個舉人,以及如茅盾、沈澤民等名人。

近年來,烏鎮進行了重新規劃布局,全鎮分為傳統作坊區、傳統民居區、傳統文化區、傳統餐飲區、水鄉風情區、傳統商鋪區。既保存了古鎮風貌,又使得特色景觀相對集中,便於觀瞻。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現在,烏鎮已是國家AAAA級景區之一。

【故事亭】

烏鎮水閣的故事

"水閣"是烏鎮特有的風貌。所謂"水閣",就是當地的人們在臨河的地方,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搭建而成的民居。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唉乃,飄然而過……"

水閣雖然沒有高樓奢華,但有了水閣,烏鎮的人與水更為親密;有了水閣,烏鎮的風貌更有韻味;有了水閣,烏鎮的氣質更為悠雅;有了水閣,烏鎮的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閣是烏鎮的獨創,是烏鎮的魅力所在。其實,水閣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關於它的來曆,還得從一場官司談起。

那是很多年以前,在烏鎮南柵浮讕橋附近的河邊有一家豆腐店。這家豆腐店隻有一間門麵,開間也小,一副磨豆腐的石磨子和一隻浸黃豆的七石缸一擺,店裏就轉不過身子。店主想著將店麵擴大一點。可是前麵是大街,伸展不出去,左右是別家的店堂,擴張不開來。怎麼辦呢?想來想去,隻有向後邊的河麵上有地方拓展。於是,店主就在店背後河床上打了幾根木樁,架上橫梁,梁上釘幾塊板,搭起了一座小閣樓,把店裏占地方的一些零碎東西移放到那裏。這樣,店堂裏就顯得寬敞多了。

小鎮不大,消息傳得特別快。豆腐店主的閣樓剛搭好,鎮上的巡檢官就知道了。巡檢官很快就派了差人前來查問。差人警告店主說:"這是官河!官府早已通告,不準私占河麵,限你三天之內將閣樓拆除,不然就送官查辦!"

聽了官差的話,豆腐店主慌了神,拆了吧,有些於心不忍,可不拆,又怕被官府查辦。這可怎麼辦呢?這時他突然想到了本街上的那個張秀才,雖然家道貧寒,為人倒很耿直。他常來店裏買豆腐,平時有點交情,他識文斷字,辦法應該多些。主意定了,豆腐店的店主就去找張秀才商量。

張秀才聽了店主的訴說後,心中憤憤不平。他想了一下後對豆腐店主說:"你不要怕,我替你寫張紙條,官府如來傳你,你就說你沒有罪,然後把這張紙條遞給他看。"

三天後,差人見豆腐店的水閣還沒有拆掉,就把店主帶去見巡檢老爺。

巡檢老爺很生氣,把驚堂木狠狠一拍,厲聲喝道:"你私占官河,阻礙交通,船隻難行,讓你限期拆除,為什麼不拆?你違抗法令,該當何罪?"

豆腐店主答道:"小人沒有罪,不信請老爺查看。"說著,就將張秀才寫的紙條呈了上去。

巡檢老爺接過來一看,隻見紙條上寫著:"民占官河,五船並行;官占官河,兩船難行。誰礙交通?老爺自明。"頓時眉頭打結,啞口無言。最後隻好判豆腐店主無罪,放他回去。

為啥巡檢老爺見了那張紙條後,就放了豆腐店倌呢?原來當時烏鎮那條市河比較狹窄,隻能通過兩隻船。為此,縣衙曾出過通告,禁止占用官河。但豆腐店倌所在的烏鎮南柵浮讕橋附近的市河,比其他地方要寬闊,五六隻船也可並行,即使搭出一些水閣,並不礙事。而在北花橋附近,本來河麵就窄,巡檢老爺為了停靠官船,築起了很寬的石幫岸,使河麵窄得連兩隻船也難以通過。巡檢老爺看了紙條上的話,自知理虧,所以隻好判豆腐倌無罪。

從此,河麵上的"水閣"就慢慢多了起來,漸漸成為了獨特的烏鎮美景。

烏將軍與古銀杏

在烏鎮市河的西岸,有棵老銀杏樹,又高又大,古樸蒼勁,樹幹要三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樹頂在十裏外就能夠望見。據說這棵古銀杏是唐代時候栽種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

聽當地人說,這棵銀杏的來曆和唐代一位叫烏讚的英雄有關。

傳說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有個英勇的將軍,姓烏名讚,人稱烏將軍。烏將軍愛國愛民,武藝高強,能征善戰。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政權被大大削弱,地方官吏飛揚跋扈,紛紛割據稱王。

當時,浙江有個刺史叫李琦的舉兵叛亂,也要稱霸。於是皇帝就命烏將軍為帥,同副將軍吳起一同率兵前去討伐。叛軍本是烏合之眾,被官軍打得望風而逃。烏將軍率領軍隊一路追趕,到烏鎮的車溪河畔時,李琦掛出免戰牌,要求休戰。

於是兩軍就地紮營,待機再戰。誰知就在當天深夜,叛軍卻來偷襲官軍的營地,烏將軍奮起迎戰。李琦一邊打一邊向車溪河邊退卻,然後從一座石橋上飛快逃到了對岸。烏將軍緊隨其後,越馬上橋,不料被埋伏在橋下的叛軍一陣亂箭射中,落馬身亡。

而後副將吳起趕來,殺退了叛軍,把烏將軍埋葬在烏鎮車溪河西,並為他堆墳立碑。說也怪,就在第二天,人們看到烏將軍的新墳上冒出一株綠葉銀杏,沒幾天就長成了參天大樹,大家說,這銀杏就是烏將軍化身。

平定了李琦的叛亂,百姓免去了戰亂之苦。為了紀念烏將軍,人們在烏鎮建造了一座烏將軍廟,烏將軍從此也成為保佑當地百姓的地方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