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輯 世界文明奇跡(二)(3 / 3)

終於,在沙裏寧的推薦下,伍重的設計方案得到了全體評委會成員的認可,並且得到了澳洲政府的批準。但是,真的想實現這樣一個極富創意的建築談何容易?在這個美麗的構思變為現實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有的甚至是無法克服的困難。他們經過了無數次的試驗、計算。終於,用了17年的時間,花了5000萬英鎊,建成了悉尼歌劇院。而伍重曾經出現在腦海中的想象,如今終於變為了現實。

2003年4月,伍重因悉尼歌劇院的設計榮獲2003度普利策建築學獎。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大師,在他生前直至去世都沒能夠親眼看過他自己的傑作。

【逸趣苑】

音樂廳和歌劇廳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杆風琴,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洲自有的風格。

歌劇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舞台麵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回路,由計算機控製。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了然。

每年在這裏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來觀看,是全世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

【旅遊貼士】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季節與我國剛好相反。春季為9-11月,夏季為12-2月,秋季為3-5月,冬季為6-8月。赴澳旅遊,在熱帶地區全年可穿著輕便的衣服;在亞熱帶地區夏天的日間可穿著輕便的衣服,但夜間應備有外套或毛衣,冬天可穿著毛衣或薄外套。

歌劇院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餘人。這裏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每逢周六,通往悉尼歌劇院的岸邊都有很多攤販在販賣各色工藝品、飾品。

澳大利亞的海鮮世界知名,在任何近海的餐廳,您都可以享用到澳大利亞出產的鮑魚、生蠔、帝皇蟹、龍蝦等。

【課本鏈接】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八章《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最殘忍的傑作--古羅馬競技場

古羅馬競技場又叫古羅馬鬥獸場,位於現在的意大利首都羅馬的威尼斯廣場南麵,古羅馬市場附近。

競技場是公元8世紀初期,古羅馬帝國在征服耶路撒冷後,為紀念其偉大勝利和強大的武力,強迫8萬多猶太俘虜花了整整8年修建而成的。建成後,帝王將相就在這個巨大的競技場內觀看鬥獸和角鬥表演等。曾經有無數個角鬥士和成千上萬的猛獸在這裏喪生。

公元3世紀和5世紀,由於雷擊和地震破壞,競技場曾修繕兩次。此後,又頻頻發生地震,這裏還曾一度成了采石場,很多基石被拉走,許多雕像也被偷走。1704年,教皇貝內德托十四世當政後,宣布競技場為聖地,禁止采石,競技場才受到了保護。但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滄桑,雖然現在的競技場已隻剩下了大半個骨架,但其雄偉之氣魄、磅礴之氣勢猶存,其高、其大、其巧,仍讓人為往日的輝煌嘖嘖稱奇。它不愧為古羅馬建築中最卓越的代表和古羅馬帝國的永恒象征。

【故事亭】

斯巴達克起義

很久以前,古羅馬有一位屢立戰功而登上皇上寶座的戰士,他叫蘇拉。登上寶座那天,蘇拉邀請了很多人來古羅馬的競技場,與他一同慶祝這個盛大的日子。

那天,人們入座後,看見幾十頭養的膘肥體壯但又饑渴難耐的猛獸一起從鐵籠中衝了出來。伴著混亂的長嘯聲,個個張開血盆大口,直奔場上的鬥士而去。但見鬥獸場中獸追人,人鬥獸,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一時間整個競技場內人們的喊叫聲,野獸的咆哮聲,加上那些受傷和快要死亡的人與獸的慘叫聲,響徹天空。

這幕令人驚心動魄的景象就是這位新上任的皇帝,為慶祝勝利而舉行的隆重大典。這是古羅馬鬥獸場裏一次空前壯觀的表演。這次慶祝活動一直持續了好多天。那些帝王將相,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全部都迷醉於酒肉之中,瘋狂忘形地在競技和鬥獸的喊殺中喝彩狂歡。他們隻顧著陶醉於觥籌交錯,彈冠相慶,而全然不理會在這期間,被殺掉的九千頭猛獸和倒在血泊之中的兩千名角鬥士。

這一天,這位驕奢的蘇拉,為了尋歡,又驅使一百對角鬥士進入競技場內,互相廝殺。一大早,可容納十二萬觀眾的"鬥獸場"和往常一樣擠滿了人。當蘇拉在隨從的簇擁下進入競技場後,角鬥士們的廝殺開始了。在眾多的角鬥士之中,有一個留著黃色長發、濃黑胡子,威武英俊的色雷斯人。他是一名出色的角鬥士,叫斯巴達克。幾次衝殺過後,他已經多處受傷,他眼看著自己的好夥伴一個個在慘叫中倒下,而那些坐在台上的觀眾卻仍舊在歡呼喝彩,心裏難過極了。但是在這樣的生死搏鬥中,他們沒有辦法,隻能與對手拚個你死我活。每個人都既傷心又無奈地去對付著一個又一個對手,這就是他們角鬥士的命運。

斯巴達克心想:"為什麼角鬥士就要以生命的代價來取悅那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呢?角鬥士也是人呀!"於是,他聯合了剩下的角鬥士,停止了彼此的搏殺,奮力衝向看台。經過了激烈的戰鬥,終於殺出了重重包圍。

衝出重圍後,斯巴達克在競技場內的反抗,被人們傳的沸沸揚揚,那些不甘被人役使的奴隸們,紛紛來投靠斯巴達克,起義軍的隊伍迅速壯大。而後,他們多次戰勝了羅馬軍的小部隊。勝利鼓舞了士氣,他們越戰越勇,越來越強大。他們還仿照羅馬軍隊的形式,改編了軍隊,設立了步兵、騎兵、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同時製定了嚴格的宿營和行軍製度,並且經常對士兵進行訓練。

公元73年秋天,羅馬派大法官瓦裏尼烏斯率軍隊討伐斯巴達克,結果遭到起義軍的痛擊。此後斯巴達克軍一直堅持奮戰。盡管最後沒有推翻羅馬帝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礎。

【景觀台】

競技場全景

古羅馬競技場外觀呈正圓形,俯瞰為橢圓形。整個建築物占地麵積2萬平方米,大直徑為188米,小直徑為156米,圓周長527米,圍高57米,均用淡黃色大理石砌成。圍牆共分四層,一、二、三層均有半露圓柱裝飾。第一層的圓柱為粗獷質樸的多麗斯式,第二層圓柱為優美雅致的愛奧尼亞式,第三層圓柱為雕飾華麗的柯林斯式。每兩根半露柱之間為一長方形,第三層共計80個拱門。第四層外表麵裝飾較簡單,由長方形窗戶和長方形半露方柱構成。在該層的三分之二高處,設有等距離的支架,以便舉行盛會時固定圓頂上端的天棚為觀眾遮陽。據說,在古代的時候,第二、三層每個拱門洞中各有一尊大理石人物雕像作為裝飾,其姿態各異,英武豐俊,使建築顯得既宏偉又秀麗,既凝重而又空靈。整體建築看上去頗像一座現代化的圓形運動場。

競技場內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的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競技場階梯形看台分為三個區:最低一排的席位是為元老院議員和高等平民準備的,中間是皇帝的包廂,兩翼是執政官和奉神的淑女們的包廂。高處的座位是為貴族準備的,再往上是普通的平民坐或站著的地方。一排排的石頭長凳由低向高成梯級分布,可容納5萬名觀眾。

【逸趣苑】

悲慘的角鬥士

角鬥是古羅馬盛行的一種野蠻的娛樂方式,在羅馬,每年都要舉行這種殘忍的爭鬥比賽。那些身強體壯的奴隸別送到角鬥士學校培訓,然後在大劇場或者公開場所彼此角鬥,或者與野獸搏鬥。奴隸主就通過觀看角鬥得到快樂。

角鬥士時時刻刻都受著密切的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嚴格的限製。奴隸主怕他們逃走或者反抗,便在他們的腳上套上沉重的枷鎖。他們的命運就是死亡。他們像執行緩期執行的死刑犯一樣,不知何時就會在競技場上喪生。但無論怎樣都難逃一死。

【旅遊貼士】

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夏季幹燥,冬季多雨。一年四季都充滿了魅力,任何時候來此觀光都會感到非常愉快。

到羅馬,除了沉迷於那曆史悠久的古建築,還有一樣也同樣會讓你迷戀的東西,那就是美食了。意大利的美食享譽天下,羅馬的美食更是獨具特色。

4月21日是羅馬的生日,在這天,所有的考古遺址和運營的博物館都免費開放。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希臘、羅馬與歐洲古典文明》

情人的禮物--泰姬陵

泰姬陵位於印度北方邦的亞穆納河畔,距首都新德裏約200公裏。泰姬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兼清真寺,是莫臥爾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在阿格拉開工建設的。

泰姬陵建成於1654年,陵墓長576米,寬293米,占地0.17平方千米,周圍環繞著紅色砂石牆。泰姬陵倒映在庭院中央水池中,充滿了幻想般的神奇風貌,寄托了一個國王對他妻子刻骨銘心的紀念,被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稱之為"情人的禮物"。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讚歎的經典傑作之一。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故事亭】

一段淒美的故事

"你容許你君主的權利化為烏有,沙傑罕啊,可你的願望本是要使一滴愛情的淚珠不滅不朽……"這是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詩作中關於泰姬陵的一段。作為世界最動人最美麗的經典建築之一,泰姬陵不僅因其獨特的建築工藝,更因為其背後感人的故事而震驚合感動著世界。

17世紀中葉,印度國王沙·賈汗有個波斯血統的愛妃,名叫阿姬曼·芭奴。她性情溫柔,貌美如花,堪稱絕世美人。沙·賈汗對她十分喜愛,兩人的感情也非常好。

那時的印度,戰亂頻繁。一天,南方的一支叛軍又挑起了戰亂,且氣勢逼人,嚴重威脅著中央政權。沙·賈汗立即派出軍隊進行鎮壓,可卻接連挫敗,士兵士氣十分低靡。為鼓舞士氣,沙·賈汗決定親自帶兵出征。當時已經有孕在身的皇後泰姬十分擔心,決意要和國王一同前往。國王拗不過,隻好同意,並下令讓最英勇的侍衛負責保護皇後。

皇帝親征,軍隊士氣大振。當國王帶領軍隊日夜拚殺時,皇後的娩期也臨近了。為了不使國王分心,皇後讓身邊人保密。

經過連日的激戰,終於擊敗了叛軍。然而,當沙·賈汗凱旋歸來之時,一個噩耗從天而降--皇後泰姬在分娩時不幸去世。

沙傑罕悲痛欲絕,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一夜竟須發全白。他穿了兩年喪服,並發誓要建一個配得上他妻子的、無可比擬的陵墓。他集中所有國內最優秀的能工巧匠,耗巨資用了22年時間修建了這座晶瑩剔透的泰姬陵。

相傳沙·賈汗本想在河對麵再為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邊白色、半邊黑色的大理石橋連接,與愛妃相對而眠。誰知泰姬陵剛完工不久,其子就弑兄殺弟篡位,沙·賈汗也被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此後整整8年的時間,沙·賈漢每天隻能透過小窗,淒然地遙望著遠處河裏浮動的泰姬陵倒影,直至病死。

沙o賈汗皇帝死後,棺柩也被放置在愛妃的旁邊,相愛的人最終相守在了一起。

逝人已矣,卻留下了一座完美的建築瑰寶和一段淒美感人的愛的訴說。

【景觀台】

泰姬陵大觀

泰姬陵占地0.17平方公裏,為一略呈長形的圈子,四周圍以紅砂岩築牆,進口大門也用紅砂岩砌建,大約兩層高,門頂的背麵各有71個典型的白色圓錐形小塔。進入泰姬陵園內,從紅砂岩大門到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一條用紅石鋪成的甬道,兩邊是人行道,中間有一個"十"字形噴泉水池。水池兩旁種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征生命和死亡。

整個陵寢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牆壁、門扉、窗欞雕滿了精美的花紋。中央圓頂高62米,四周有四座高約41米的尖塔,塔與塔之間聳立了鑲滿35種不同類型的半寶石的墓碑。這座建築中的印度風格,主要體現在聳立於中央穹頂的四周,靠細細的柱子來支撐穹頂的小塔。這些塔在梵語中的意思為"傘",是印度伊斯蘭建築的特色之一。同時,陵墓受波斯建築的影響非常明顯,無論是四分式庭院、拱形尖頂塔,還是圓形穹頂,甚至牆壁的鑲嵌技法,都是來自於波斯建築藝術。

泰姬陵更特別的地方在於:過去的陵墓一般都是建在四分式庭院的中央部位,而泰姬陵則建在四分庭院的裏側一角,背靠亞穆納河,陵墓前視野開闊,沒有任何遮攔。陵墓兩邊是同樣形狀的紅砂岩建築,麵向陵墓而立。每座建築物都有三個白色大理石穹頂,西側是清真寺,東側為迎賓館,呈幾何狀對稱外形,陵墓被恰到好處地烘托出來。泰姬陵墓室的天花板是蓮花形的,墓室中安放著國王與泰姬的兩具石棺。

【旅遊貼士】

印度一年分為四季:冷季(2月至次年3月)、熱季(4-6月)、雨季(7-9月)和西南風退卻季(10-11月)。季風退卻季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季節。

觀賞泰姬陵的最佳時間是每天清晨或者黃昏。那個時候,陵墓的白色外牆就像一塊無色幕布,反射著不同色溫的光與暈。另外,您千萬要記住,不要在星期五前往,因為那天隻為當地穆斯林開放。進入泰姬陵必須先脫鞋。

印度以素食為主,口味偏鹹和辣,但當地也有不少中餐館。

在印度,進入印度教的寺廟,身上絕不可穿用牛皮製造的東西。

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們,更切莫撫摸小孩的頭。

【課本鏈接】

《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們臨近的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