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所獨有的偉大精靈。人類的文明史告訴我們,人類社會所以能夠不斷進步,其最大的動力之源就是“思想”。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也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偉大的思想和偉大的思想家,從來都是指引人類一步步走向光明、和諧、幸福、自由的明燈。孔子以及先秦諸子的思想,至今仍然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而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一百多年來就一直在深刻影響著現代中國人的行為和思想。這就是他們獨特的魅力所在。
儒家鼻祖——孔子
【名人檔案】
姓名: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家鄉: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
主要成就: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首創私塾,開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並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孔子的言行思想大部分被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載於《論語》中。他還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名人故事】
虛心好學
春秋時期,禮樂文化在各諸侯國非常盛行,當時的魯國雖然地域麵積很小,但卻是一個禮樂文化大國。孔子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禮義之邦,從小就受到了極好的熏陶,對禮樂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
有一天,孔子正和鄰居家的小夥伴在一起玩遊戲,玩得正起勁時,忽然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鼓樂之聲。他們知道,這一定是魯國的君臣在太廟祭祀先主呢。祭祀是一項十分莊重的活動,不允許小孩子到處跑動,可是孔子非常想去看看,於是,便偷偷跑到太廟旁邊的一棵大樹後,悄悄地觀察著國君的儀仗隊和整個祭祀過程。
那天回到家後,孔子擺好香案供品,將他在太廟裏學到的“禮”模仿得一點不差。
當然,好學的孔子不僅對禮儀感興趣,而且對當時盛行的所謂“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無不著迷。
在他青年時期,有一次偶然聽說在曆史文化方麵有非常淵博知識的郯國國君郯子來魯國訪問,於是他就想抓住這次機會,當麵向郯子討教一二。
這天,一大清早,孔子就穿戴整齊趕往郯子的住處。不料,郯子出門赴宴去了,孔子不願意失去這次學習的機會,便畢恭畢敬地守候在郯子下榻的館舍前,等著郯子回來。
到了中午郯子也沒有回來,炎炎的烈日曬得他頭昏眼花,眼冒金星,可他依然站在那裏耐心地等候著。
宴會結束已經是下午了。郯子乘車回到館舍。他看見館舍門口站著一個被烈日曬得汗流浹背,衣衫濕透的青年人,好生奇怪。
這時,陪送郯子一起回館舍的魯國仲孫大夫認得孔子,便走下車來,向郯子引薦。孔子說明來意後,郯子便請孔子進了館舍。
大家分主賓落座後,孔子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他的問題:“孔丘聽說貴國特備重鳥,以鳥作官名,不知是什麼原因,不知能否賜教?”郯子見孔子如此虛心求教,十分感動,便不顧勞累,耐心地作了講解:“從前黃帝用雲紀事,因此百官就都用雲來命名;炎帝以火紀事,故百官用火來命名;共工氏以水紀事,故百官用水來命名;我們郯國的祖先少障氏成立國家時,有一隻鳳凰站在梧桐樹上,先祖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因此便用鳥來命名百官,此後便一直沿襲這個製度。”隨後孔子又問了一些別的問題,郯子仍然非常耐心地一一作答。一直到很晚時,孔子才道別辭去。
孔子還非常喜歡音樂,他從小就有著超群的音樂天賦,各種樂器隻要到他手裏,無師自通,稍加練習便可演奏。但是,他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地方未能得其要領,更談不上登堂入室了,所以他決定去向名師求教。
這次,他遠行到晉國拜了襄子為師。在向襄子學習的那段時間,他敏而好學、虛心求教。一晃幾個月過去了,孔子和師襄終日彈琴論樂,早已成為知音。孔子在學成離別之際,深情地對老師襄子說:“全仰仗夫子教導,我如在黑暗中遇到了光明,真是不虛此行啊!”
正因為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孔子才成為知識淵博、後人景仰的“至聖先師”。
巧試顏回
顏回,又叫顏淵,是孔子最得意弟子。他以德行著稱,自漢代起,就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據說,孔子還曾經有意考驗過他的德行呢。
那是在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的期間,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個荒無人跡的地方,別人隨身帶的米糧都已經吃完了,隻有顏回身上還剩一點兒。
孔子於是讓顏回把自己的米糧拿出來煮飯讓大家充饑。
時間不長,顏回就煮好了飯。一時飯香四溢,不要說弟子們饞的快要流口水了,就連孔子也恨不得馬上就大吞幾口。
就在大家收拾餐具準備吃飯時,孔子偶然間看見顏回從鍋裏抓起一團米飯,急急忙忙塞進了嘴裏。孔子很吃驚:按照顏回一貫的表現,不應該做出這種小偷小摸的行徑啊。但他沒有說話,也沒有把心裏的疑惑和不快表現在臉上。
大家開始吃飯的時候,孔子卻發現顏回坐在旁邊不動筷子。
“顏回,你為什麼不吃啊?”孔子問。
“先生,我不餓,你們大家吃吧。”
孔子心想,他肯定是偷著吃飽了。於是就用一種一樣的目光看著顏回的臉。顏回意識到,老師一定發現了自己剛才的舉動,就趕緊說:
“先生,剛才在煮飯的時候,一陣風吹過來,將柴灰刮到了鍋裏,髒了一塊飯。我抓起來要扔時,又覺得可惜,所以就放到嘴裏吃了??”
孔子一聽,顏回不像在說謊,這才打消了心頭的疑慮。
還有一次。
子路請老師和顏回到自己家裏作客。子路家很富有,而顏回家卻很窮,穿著十分寒酸。所以他開始本想推辭,後來孔子要他陪著一塊去,他才勉強答應了。
二人來到子路家中。子路擺了一桌子山珍海味。師生三人邊吃邊聊。
期間,子路的管家進來給子路交賬,子路便讓管家把賬本和銀子——一個價值百兩的大元寶——放在了飯桌旁邊的一張桌子上。
師生三人接著把酒闊談,直到盡興放散。
第二天一早,子路就來和孔子說:“先生,昨天管家送來的那個大元寶不見了!”
孔子一聽,立時沉下臉來,說:“難道你懷疑為師的拿了你的元寶?”
“哪裏哪裏,學生不敢??”子路連忙擺手分辨。
“那你是懷疑你師兄了?”孔子問道。
“我想,師兄家裏比較窮,何況這又臨近了年關,說不定是他拿去的吧。”子路一副肯定的神情。
孔子聽了,搖了搖頭說:“你師兄可不是那樣的人!”
師生二人正說著,顏回從門外進來了。他們的談話,顏回在門外早聽了個清清楚楚。
顏回進門就對老師和子路說:
“那元寶是他偷的。眼看要過年,可家裏缺錢,所以就起了這個念頭。我把它拿去還了債。”
“讀書人怎麼能做這種事呢!你什麼時候還人家?”孔子陰沉著臉對顏回說。
“明年這個時候我一定還上。”顏回紅著臉想了一會兒說。
第二年,顏回一整年沒有來上課。孔子一打聽,才知道顏回和他的妻子一塊兒去給人家洗衣做飯,當雇工去了。整整累了一年,他們掙夠了一百兩銀子,又銀子換成了一錠元寶。
又是一個年關臨近時,顏回拿著元寶來到學堂,找著了老師和子路。
“老師、師弟,一年的期限已經到了,我來還那一錠元寶。”說著就把元寶交到了子路的手上。
孔子看著顏回一本正經的樣子,哈哈大笑。
顏回和子路都不明白怎麼回事,怔怔地看著老師。隻見孔子從懷裏取出一個元寶來,對顏回說:“實在難為你了!老師知道其實你根本就沒拿過你師弟的元寶。我這個元寶才是子路的啊??”,看著兩個學生莫名其妙的樣子,孔子頓了頓接著說,“元寶是我有意拿的。我之所以這麼做,是想試試顏回的氣量啊!現在看起來,我沒有白教你,你不愧是我的好學生啊!”
子路一看老師手中那塊元寶上刻著自己的名字,正是管家送來的那塊,才知道自己誤會師兄了,心中一陣慚愧,連忙跑上去握著顏回的手,向他道歉:“師兄,實在對不起!以後,我得好好向你學啊!”
原來,顏回聽說子路丟了元寶,而那天隻有自己和老師兩個外人在場,為了不讓老師的品格受到玷汙,所以就將這種不光彩的事主動攬在了自己的身上。
【名人名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裏仁》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從封邦建國到一統天下》
理學創始人——朱熹
【名人檔案】
姓名: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
家鄉: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
主要成就:南宋著名的詩人、哲學家、教育家,理學的集大成者,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學說體係。其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名人故事】
勤學多思
南宋時期,朱熹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朱鬆是當地的縣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