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思想家(一)(2 / 3)

關於朱熹的出生還有一個小故事。相傳,朱鬆曾求人算命,卜者說:“富也隻如此,貴也隻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朱鬆聽後,十分高興,朱鬆本人十分喜愛學習,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是個有學問的人。

朱鬆曾有兩個兒子,但都不幸夭折了,所以當朱熹出生後,朱鬆便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後來,朱鬆因為反對秦檜求和,被逐出朝廷。他帶著全家人回到了家鄉。那時,他一有時間就教朱熹讀書認字。令朱鬆感到欣慰的是,年幼的朱熹不僅非常喜歡學習,而且聰明過人。

朱熹四歲那年的一天,朱鬆指著蒼天對他說:“這是天。”朱熹好奇地問:“天之上是何物?”朱鬆聽了十分驚訝——連他自己也沒有想過天的上麵還有什麼。朱熹的這個問題讓知識淵博的父親目瞪口呆,無言以對,隻能尷尬地笑笑,借故走開。

像這類稀奇古怪的問題,充滿了朱熹的小腦瓜。當他抬頭望天的事後便會想:“天有多高呢?”再低頭看地的時候,又會想:“這地有多厚呢?”當他聽人說天地是方的,就會想:“那麼天地四之外,究竟是什麼東西呢?說是四方無邊,可是怎麼也得有到頭的地方啊。天地如果像房間四周的牆壁一樣,那麼牆的後麵也總有個什麼東西吧。”

這些問題讓他癡迷,有時候想得入了神,連叫他吃飯都聽不到。遺憾的是,由於時代條件的限製,沒有人能給小朱熹一個正確的答案。

朱熹五歲的時候,父親送他去上學,並作了一首詩來勉勵他。父親在詩中叮囑朱熹,要早起晚睡,勤奮讀書,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有學問的人。

朱熹果真按照父親的要求,終日埋頭苦讀,並深深地癡迷其中。他在讀《孝經》的時候,還在書上題字自勉:“苦不如此,便不成人。”那時,像朱熹一樣大的孩子,都喜歡跑出去玩,隻有他不去,隻要一放學,他就鑽進了父親的書房裏。

朱熹長大後,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成為了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不信神怪

朱熹的祖籍是江西婺源,但是從他出生開始,就跟隨著父親工作的調動而遷居,一直沒有機會回婺源。

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春天,21歲的朱熹第一次回到婺源。當他進了婺源縣城,經過五通廟時,看見廟裏有很多人在祭拜五通神。據說這五通神特別靈,凡是鄉裏的人,隻要出門,必會帶上香紙來廟裏祈求平安;所有的讀書人到了婺源,也一定會帶著名紙來到廟中祈求吉祥。

朱熹回到婺源的第一天,親戚和鄰居們便都來勸他,讓他去廟裏拜拜,但是朱熹不肯去,因為他根本就不相信這些神靈的事。他認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神靈,祭拜神靈的行為時愚昧的。當地的百姓因為沒有上過學,去廟裏拜謁還說的過去,但是他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學者,怎能相信這些迷信的說法呢,因此無論大家怎麼勸說,他都堅決不去。

一天晚上,朱熹的一個親戚設宴邀請他去家裏吃飯。喝酒的時候,有灰塵落入了朱熹的酒杯中,喝完酒後,朱熹的肚子就開始疼;第二天,朱熹又在住宅台階旁遇見一條毒蛇,險些被毒蛇咬到。鄉裏的人聽說了這些事,都覺得很蹊蹺,一致認為這都是朱熹不拜五通神的緣故,說這是神靈對他的警告。於是,一些好心的親戚朋友再次來勸說朱熹,讓他去五通廟拜謁。

朱熹聽了大家的說法,覺得很可笑,於是對他們說:“我肚子疼,是因為我吃了不幹淨的食物;我遇到毒蛇,是因為這山林裏本來就有很多毒蛇,隻不過是個巧合罷了。這些與五通廟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此時,有位當地頗有些名望的老學究也在一旁勸說朱熹,還說得振振有詞,頭頭是道。

朱熹看著那個學究,很不高興地說:“想不到一個有學問的人也說這種話,我自認為我很幸運——這裏離祖墳不遠。如果真的由此而遭到了報應,那就麻煩大家將我葬在祖墳旁邊,不是很方便麼!”那位老學究聽了,一時啞口無言。眾人聽罷,也都不再勸說了。

朱熹就是這樣一個堅持真理的人,正是以這種堅持真理的精神,才成就了他在學術上的不朽功績。

【名人名言】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讀書三則》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偶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四書集注》

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白鹿洞書院榜示》

【課本鏈接】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

心學大師——王守仁

【名人檔案】

姓名: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家鄉:浙江餘姚

主要成就: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他提出“知行合一”觀,倡導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的統一,強調“言行一致”、“篤實躬行”的重要性,確立了中國古代心學理論體係,是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也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由王門弟子徐愛和錢德洪等編輯的《傳習錄》包括了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曆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

【名人故事】

少年立誌

王守仁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他的遠祖是東晉時期著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他的父親叫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後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據說,王守仁出生前夕,他的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來一個孩子,夢醒時王守仁剛好出生,於是他的祖父便給他起名叫王雲。但是讓家人著急的是,他到了五歲時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思是他的名字“雲”道破了天機。他的祖父聽後,便給他改名為王守仁。說也奇怪,改名後沒多久,王守仁便能開口說話了。

王守仁的父親王華對兒子的管教十分嚴厲。王守仁小的時候,雖然學文習武非常刻苦,但他更喜歡下棋,常常為此而耽誤功課。他多次遭到父親的責備,但總是改不了。於是父親一氣之下,就把他的象棋扔到了河裏。這一舉動,讓王守仁心裏大為震動,當即寫下了一首詩,以表明自己的誌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裏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在詩中,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將來一定要作出一番大事業。

從此以後,他更加刻苦地學習。付出便會有回報,不久,他的學業就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騎、射、兵法日益精通,而且在文學方麵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十歲那年,父親高中狀元,他便跟隨父親去京城赴任。路過金山寺的時候,父親與朋友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作詩讚美金山寺。大家都還在苦思冥想的時候,隻見王守仁站起身來,朗聲吟詠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

打破淮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蕭吹徹洞龍眠。

所有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歎——這麼小的孩子竟會有如此過人的才智。於是又有人想考考他,提議讓他再做一首賦蔽月山房的詩。王守仁稍作思慮,脫口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眾人聽罷,越發稱奇。他的父親也欣慰地笑了。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考取了進士,並做了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學識淵博,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卻認為王守仁是以文士而被授予的兵部主事,因此有些蔑視。有一次張忠竟然命令王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來羞辱他。不料,王守仁不慌不忙地提起彎弓搭箭,刷刷刷,三發三中,當時所有在場的人全都歡呼起來,隻有張忠尷尬地低著頭走開了。

王守仁少年立誌,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最後,終於成為了明朝的一位文武雙全的名臣。並為明朝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的心學理論一直被後世傳承,並傳播到海內外,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又一裏程碑。

“大明軍神”

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了農民起義。起義軍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勢力發展迅猛,控製了方圓近千裏的地域。地方官員對付不了,隻好上報朝廷。朝廷委派王守仁前往江西鎮壓。

在王守仁帶兵前去剿匪的路上,突然得知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舉兵叛亂。於是,他便帶領著他的部隊趕往南昌。到達南昌後,王守仁一麵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積極備戰;一麵發出討賊檄文,呼籲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擔心的就是寧王朱宸濠揮師東下,占領故都南京。因為一旦南京失守,那麼寧王一則有了稱帝的資本,二則占據了有利的地理,到那時,要想平叛就不容易了。

於是,王守仁故意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擾亂寧王的戰略,讓他誤以為各路大軍都已經組成合圍態勢而不敢輕舉妄動。同時,王守仁又利用反間計,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另有所圖。

寧王果然上當了,足有半個月的時間一直在猶豫觀望,沒敢發一兵一卒前去攻打南京。而王守仁則利用這一時機,從各方麵做好了防守南京的準備。

當年七月,寧王在猶豫多日後最終決定攻取南京。他率領六萬大軍,攻下了九江、南康,渡過了長江,直逼安慶。

此時,王守仁已經調集了八萬人馬,對外號稱三十萬大軍。準備迎戰叛軍。這時,有人提議應該先去救援安慶。可王守仁不同意,他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叛軍占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敵軍空虛,而我軍銳氣正盛,應該可以一舉攻破。當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後,必然會回師救援,這時,我們再趁機在鄱陽湖迎擊敵軍,一定可以取得勝利。”大家聽後,覺得王守仁說的有道理,便按照他的計劃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