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思想家(一)(3 / 3)

果然,正如王守仁所料,南昌守備空虛,幾乎沒費什麼勁就攻了下來。兩天後,寧王派兵回師救援。王守仁兵分五路迎擊援軍,四路分兵迎擊,一路設下埋伏。寧王大軍背腹受敵,慘遭大敗。

寧王眼看局勢不妙,便急忙調出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軍隊。王守仁又趁機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奪下南康。

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王守仁親自上陣督戰。戰場上有一些官軍想掉頭脫逃,王守仁連斬幾人,才穩定了局麵。經過一場苦戰,官軍最終擊潰了叛軍。

後來叛軍將大船結成方陣,想在水上挫敗官軍。為了鼓舞士氣,寧王還拿出了金銀珠寶來犒賞他的將士們。寧王本以為此陣可以改變整個局勢,但沒想到,他的這個陣法已被王守仁看出了破綻。王守仁決定效仿赤壁之戰,放火燒船。

第二天一早,寧王群臣正聚在一起,在船上開早會,商量他們的戰略計劃,此時王守仁已經帶兵殺到。他命令士兵用小船裝上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跟著寧王發起叛亂的許多文武官員們慌不擇路,紛紛跳入了水中。寧王倉促間乘了隻小船逃命,不料,被王守仁的部下王冕部追上,將其擒獲。

不久後,被寧王叛軍占領的地區均被收複,寧王之亂全麵平息。王守仁前後隻用了三十五天的時間就平息了這場叛亂,因此被授予“大明軍神”之稱。

【名人名言】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誌者。——《王陽明全集?教條示龍場諸生》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傳習錄》

謙受益,滿招損,器虛則受,實之不受,物之恒也。

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王陽明全集?教條示龍場諸生》

【課本鏈接】

《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

【名人檔案】

姓名:黃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衝,號南雷,晚年自稱梨洲老人

家鄉:浙江餘姚

主要成就:中國明末清初著名的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他在政治思想方麵提出了“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等觀點,是明代中國民本與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學方麵反對宋學中“理在氣先”的理論,具有唯物論的特色;在文學方麵主張文學應反映現實社會,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具有現實主義的特點。他思想深邃,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他著作宏富,有《明夷待訪錄》、刊校《水經注》等50餘種,300多卷。

【名人故事】

一生苦讀

黃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學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勤奮學習,飽讀詩書,從少年到暮年從未間斷。他勤學苦讀的故事一直被後人代代傳誦,成了後人學習的榜樣。

黃宗羲的父親是明朝“東林”名士,後被奸臣害死。那年,黃宗羲才十四歲。他滿懷著為父報仇申冤的決心,開始跟著老師劉宗周刻苦學習。那時候,他每天堅持讀書,直到深夜,困了累了,但隻要一想到父親的冤屈,他便打消了休息的念頭。他的年少時代,就是與那些諸子百家的書一同度過的。

青年時代,黃宗羲參加了當時在社會上規模最大影響也最廣的文人團體——複社,和其他成員一起堅持“重氣節,輕生死,嚴操守,辨是非”的宗旨,與當時最腐朽的封建惡勢力——宦官進行不妥協的鬥爭。期間,他和顧呆等人聯名發表了《南都防亂公揭》,聲討當時被稱為第二個魏忠賢式的人物——阮大铖。這篇《公揭》把阮大铖的醜惡嘴臉揭露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揭文一發表,立刻轟動了京城,黃宗羲也從此成了閹黨的眼中釘。生命安全時時處處受到威脅。

清兵入關後,他與弟弟黃宗炎變賣了家產,在餘姚黃竹浦起兵,組織了抗清義軍“黃氏世忠營”,踏上了8年抗清的艱辛曆程。

即使在那段顛沛流離,九死一生的生活中,黃宗羲也不忘苦讀,他利用一切機會堅持學習,哪怕是點滴的時間也不放過。有一次,黃宗羲被清軍圍困,他一邊指揮士兵守寨等待援兵,一邊還在研究曆法。還有一次,清廷在大街小巷張貼了黃宗羲的畫像,要懸賞捉拿他。他無奈離家,四處逃亡,但仍然不肯丟掉手裏的書。

到了晚年,黃宗羲的生活開始稍微安定了一些,學習就更加勤奮了。嚴寒的冬天,他把自己包裹在棉被裏,兩隻腳放在火爐上取暖,雙手捧著書;炎熱的夏天,室內悶熱,又有蚊蟲叮咬,許多老人都找個通風涼爽的地方乘涼去了,他卻在家裏借著微弱的燈光,坐在蚊帳裏看書,每天都要讀到半夜。

再後來,黃宗羲已經到了耄耋之年,年邁的他已經老眼昏花了,但他仍然苦讀不輟。看不清書上的字,他就將書捧到眼前,仔細辨認。

可以說,讀書學習生活伴隨了黃宗羲的一生,正是因為這樣勤學苦讀,才為他後來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鋤奸雪恨

明末天後年間,太監魏忠賢專權,獨攬朝政。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是當時有名的“東林”名士。魏忠賢掌握朝政大權後,勾結了朝中的一些勢力,形成閹黨,開始排斥異己,許多正直的官員先後被捕被殺,黃宗羲的父親,也在震驚中外的“七君子”慘案中被冤殺。黃宗羲見父親被害,既難過又氣憤,從此他開始為國憂家仇而發奮讀書。

黃宗羲十九歲那年,崇禎皇帝即位。他聽到這個消息後,心中大喜,於是立刻草擬了一份向朝廷訴冤的奏疏,告別了家鄉,隻身一人奔赴京城,為父雪恥申冤。

此時,朝廷已經為平民憤將魏閹一黨抓獲伏法。黃宗羲便上奏朝廷,請求朝廷追究魏黨餘孽。朝廷批準了他的奏請,於是下旨刑部,追查閹黨許顯純、李實一夥。

許顯純、李實二人平時做盡了了壞事,深遭老百姓痛恨。審訊他們這天,刑部大堂正門大開,旁聽的百姓成千上萬,黃宗羲也在其中。大家都在期盼著正義的審判。可是,因為許顯純是孝宗皇後的外甥,刑部官員文案軟弱無力。許顯純在鐵證麵前仍是百般狡賴,不肯承認犯下的罪過。黃宗羲在一旁看著,實在忍無可忍,便大喊一聲:“逆黨!你害死我爹,鐵證如山,你還敢狡辯!”堂下的百姓個個義憤填膺,紛紛指責許顯純。許顯純沒辦法隻好勉強招供。可是,寫了招狀後,他仍有恃無恐,對刑部官員說:“我雖屬逆黨,誣害同僚,罪有應得,但我乃是孝宗皇後外甥,係皇親國戚,大明朝曾明律,我應當被免罪。”刑部官員聽後,“這個這個”的支吾了半天,似乎真的拿他沒有什麼辦法了。

黃宗羲見狀十分氣憤,再次向刑部申述:“許顯純與魏忠賢勾結,聯成死黨,殺害無數忠良義士,簡直是喪盡天良。天網恢恢,許顯純應與魏黨同處論斬。曆朝早有明訓:法不阿貴,何況外戚。大人您應該為國除奸,為民除害。倘若放虎遺患,後果將不堪設想,並且老百姓也不會答應啊!”

旁聽的百姓聽罷也紛紛聲討,要求處死許顯純、李實二人。刑部覺得黃宗羲說的句句在理,又見百姓們怒目如火,便也壯了膽量,判處許顯純、李實同處斬刑。

那天深夜,黃宗羲正在燈下專心致誌地看書,忽然聽見一陣敲門聲。他開門一看,隻見一人如鬼影般溜了進來,對黃宗羲說:“我是你父親過去的同僚,也是李實的朋友。李實的家裏人托我帶三千兩黃金給你,以補償誣害你父親的罪過,希望你不要再追究李實之罪了。”說罷,把黃金擺在了黃宗羲麵前。

黃宗羲推開黃金,義正辭嚴地說:“這三千兩黃金能買到屈死的冤魂嗎?能買到國泰民安嗎?李實壞事做盡,他是罪有應得,休想僥幸!”隨後毫不客氣地下了逐客令,將來人與其帶來的黃金推出了門外,並連夜奮筆疾書,寫了一封奏折,揭發李實欲賄賂之罪。朝廷派人查實真相後,刑部又對李實進行了複審,追加了他的賄賂罪。

不久,許顯純與李實二人服刑斬首。

鋤奸之後,崇禎皇帝傳召黃宗羲到金鑾殿,對他說:“卿少年有為,為父報仇,為國除奸,有功社稷,精神可嘉。孤封你……”

崇禎皇帝話還沒有說完,黃宗羲便婉言拒絕了皇帝的封賞,毅然扶著父親的靈柩回到了家鄉餘姚。

【名人名言】

損人即自損也,愛人即自愛也。——《宋元學案》

自以為至足,乃是自暴自棄。——《宋元學案》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宋元學案》

自古聖賢,盛德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也。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五課《麵臨挑戰的中國》

啟蒙思想家——嚴複

【名人檔案】

姓名:嚴複(1854年~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複,字幾道

家鄉:福建侯官

主要成就:中國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曾擔任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複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他編譯的《天演論》、《原富》、《群學肄》、《法意》等著作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係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