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思想家(二)(1 / 3)

【名人故事】

圓夢

1854年,嚴複出生在一個清貧的醫生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在當地有“嚴半仙”之稱。當時鄉裏的人隻要遇到疑難雜症,定會上門求醫,家裏來看病的人常常從屋裏排到屋外。但因為父親為人疏才寬厚,從來不計較醫藥費。對於那些付不起藥費的窮人,他甚至還幫忙墊付。所以,盡管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他家的家境還是不很寬裕。

嚴複的父親不僅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而且他也有著很高的國學造詣,因此在他的影響下,嚴複很小就非常懂事,並且熱愛學習。他7歲的時候便開始讀私塾,為求良師,先後輾轉多處,後來父親又延請了當地頗負盛名的宿儒黃宗彝開設家塾,專為他一人授課。黃宗彝淵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士人的品格對年幼的嚴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按照黃宗彝的說法,以嚴複的聰穎勤奮,考秀才、中舉人、升進士、博個一官半職,應該不成什麼問題。但嚴複對仕途沒有多大的興趣,他的夢想是將來可以去大學裏讀書。

他十四歲那年,父親在福州南台蒼霞洲行醫搶救霍亂病人時,不幸染上瘟疫,突然撒手人寰。父親走後,母親隻能靠給人作女紅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家裏的日子就更難過了。而且他還有兩個妹妹,母親每天省吃儉用,也才隻夠讓他們母子四人吃飽飯,更不用提供他上學了。這對於愛學習,夢想上大學的嚴複來說,比餓肚子穿破衣更讓他難過。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恰巧當時福州新創辦了一個海軍學堂,正在招生。由於這所學堂食宿全免之外,每月還有四兩白銀的補貼,每三個月考一次試,成績列為一等者,還可領賞十兩白銀。因此閩廣一帶許多家境比較困難的孩子都去投考。嚴複聽說了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他想如果他來到海軍學堂讀書,不僅可以減輕母親的負擔,而且還可以幫助家裏稍稍改變一下拮據的境況,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又可以上學讀書了,並且這會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於是在征得母親的同意後,欣然報考了海軍學堂。

福州船政學堂,原為閩浙總督左宗棠著手創辦的由鐵廠、船廠、學堂組成的福州船政局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海軍的萌芽。左宗棠不久外調,舉薦正在福州老家因母喪守製的前江西巡撫、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接任船政大臣。嚴複參加的那次考試正是由新任船政大臣沈葆楨出的題目。也許是因為沈葆楨也剛剛喪親不久,所以他出的題目是《大孝終身慕父母論》,這使剛喪父不久,剛經曆了親人生離死別的嚴複,不免有感於懷,觸景生情。於是,在考場上,他揮筆成章,一氣嗬成,聲情並茂地寫下了一篇幾百字的文章。文中他表達了對亡父的哀思,以及對母親含辛茹苦養育他們兄妹三人的感激之情。沈葆楨看了這篇文章後拍案叫絕。

揭榜的日子到了,報考的學生們都紛紛前去船政局看榜,嚴複也去了。隻見榜首赫然寫著三個大字:嚴宗光(嚴複的原名)。

福州船政學堂設有前學堂與後學堂。前學堂開設輪船修理製造,培養造船人才;後學堂學習輪船駕駛技術,造就航海人才。嚴複上的是後學堂,學習英文、算術、幾何、代數、水重學、電磁學、光學、音學、熱學、地質學、天文學、航海術等課程。5年船政學堂的學習生活,展現在嚴複眼前的是嶄新的學問與廣闊的天地。12歲至17歲,正是人生初步定型的重要時期,嚴複資質聰穎,加之父親之死所受世態炎涼的刺激,因此學習特別用功,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同治十年,也就是1871年,他在理論課結業大考中,考了最優等。六年後,嚴複作為清政府派遣的第一批歐洲留學生,從福州馬尾港出發,前往英國學習。同年9月,他通過考試,進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這下,終於圓了他的大學夢!

在留英的兩年多時間裏,他經常穿著格林尼茨海軍學院的學生服在圖書館埋頭苦讀,廣泛涉獵社會科學,研讀了大量對西方社會、文化、製度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文著作,傾心於亞當·斯密、孟德斯鳩、盧梭、邊沁、穆勒、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的理論學說。從中學到了很多先進的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以及政治觀點,為他以後的思想成就奠定了一個深厚的基礎。

肅風

1904年(光緒三十年)10月,安徽第一所近代大學安徽高等學堂(前身為安徽大學堂)在安慶誕生。嚴複被保薦出任了該學堂的監督,負責主持學堂的全麵管理工作。

當時的安徽高等學堂,人浮於事,管理混亂,學風散漫。嚴複下決心做一番嚴厲的整頓。

他首先從加強學生管理入手。由於以前學堂未按要求辦理學生畢業,導致學堂裏還有不少三四十歲的大齡學生。針對這一情況,嚴複將該校學生分成師範生和預備生兩部分,由學生自由選擇專業。後來發現預備班人數過多,並且良莠不齊。於是,嚴複等年底師範班畢業後,對預備班學生進行了考試,將程度太差的30多名學生淘汰出校。

嚴複對他對這次考試非常重視,親自複查試卷。一次他查閱考卷,發現一位叫王愷鑾的學生,以《張巡論》為題,寫了篇史記。讀完文章,嚴複深深為作者的說理打動。他欣賞此文討論的尖銳、講理的透徹,但閱卷教師隻給了40分。嚴複對文章有點愛不釋手,就動手將文中幾句過於偏激幼稚的語句作了改動,並叫來王愷鑾,當麵表揚勉勵,還賞了他十元銀票。其愛才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整頓了學生的學風後,嚴複便接著對教師進行了一次考核。在考核之前,他先放出風來,說是校長要親自麵試教師,由校長針對各位教師所任課程,提出問題,教師作答,滿意者下聘書,不滿意者請卷鋪蓋走人。

風聲傳出,一些水平欠缺又自知之明的,便提了辭呈,自動離去了。其中有幾位日本教員,覺得這樣離開,有損本國聲譽,硬著頭皮等嚴複召見。麵試時,嚴複接二連三提出問題,他們多不能答出。嚴複不客氣地所:“諸位學業不精,在此傳道,不免誤人子弟。請回國踏踏實實研究幾年,有了真才實學,再來這裏教書。”他們麵紅耳赤,無話可說,隻得告退了。

經過這番考試,濫竽充數地教工被清洗出去,接著嚴複對教工隊伍進行了換血改造,調整了人事,引進新的人員。

經過一番較為徹底的整頓後,學堂的麵貌有了很大改觀。

【名人名言】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天演論》

百金買駿馬,幹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課本鏈接】

《中國曆史》(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21課《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英國唯物主義始祖——培根

【名人檔案】

姓名: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

家鄉:英國倫敦

主要成就: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至今影響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其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

【名人故事】

愛動腦的培根

培根從小就是個愛動腦思考的人,喜歡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現象,並從這些小現象中找到一些共性,然後進行分析研究。

在他小的時候,偶然發現英國有許多人視力不是很好,看書的時候十分吃力。於是他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整日地思考,他想到了很多辦法,但是經過試驗後卻都一一失敗了。但他並沒有因此而灰心,仍然每天都琢磨這件事。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蜘蛛網,問題才迎刃而解。

那天,剛下過雨,雨後的空氣十分清新。培根來到了花園散步,他走著走著,看見一棵樹上有一個蜘蛛網,上麵沾了不少雨珠。一向喜歡細心的培根,走上前去,仔細觀察起那些雨珠來。在觀察中他突然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被放大了許多,甚至連樹葉上細細的茸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看到這個現象後,他馬上想到了多日來困擾自己的那個問題,一下子有了靈感。

培根趕緊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他拿著那個玻璃球,放在眼前,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字。他本以為這樣就可以將書上很小的字看得清楚了,可是,結果不是他想象的那樣,書上的字沒有被放大,仍然看得不大清楚。

他一邊端詳著那顆玻璃球一邊思索:為什麼透過雨珠就能看得清楚,而玻璃球卻不行呢?忽然,他想到了一個問題——雨珠應該是半個球呀!於是,他找來了工具,將玻璃球一分為二,然後拿著其中的一半靠近書一看,果然文字被放大了,看得也清楚了。

實驗終於成功了,他欣喜若狂地拿著這個玻璃看起書來。可是,沒過多久,他一直拿著玻璃球的胳膊又酸又麻,非常累。他想這樣一直用手高高地舉著玻璃看書可不行,必須要想個省力、方便的辦法才行。於是,他找來一塊木片,在木片的中央挖了一個和玻璃一樣大小的洞,然後將玻璃嵌入木片的洞裏。然後,他又找來一根柄,安在木片上,便於用手拿著。這樣人們在閱讀和寫字的時候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就是現在的放大鏡的雛形,後來經過不斷地改良,變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為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培根的這種愛動腦,勤思考的精神伴隨了他的一生,就連他的死也與他的這種執著有關。

1626年3月底的一天,培根坐車經過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他路過一片雪地時,突然想做個實驗——他冒著嚴寒,宰了一隻雞,將雪填進雞的肚子裏,想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在這次實驗中,年邁體弱的他沒能經受得住風寒,致使支氣管炎複發,病情惡化,於當年的4月9日清晨離開了人世。

培根的信條

每當人們提起西方文藝複興時期的大家巨匠時,自然會想起一個人,他是英國著名的散文家、哲學家、思想家。他不光在文學、哲學和思想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績,而且在科學領域裏也曾作出過重要貢獻。這個人就是弗蘭西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是他一生的信條。

1561年1月22日,培根出生於倫敦一個高級官員家庭。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思想進步,信奉英國國教。母親安妮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溫柔賢惠,並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從小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聰明才智。

少年培根十分喜歡學習,並且聰明過人,因此他12歲時便進入了劍橋學大學三一學院。在學校期間,他學習刻苦,喜歡思考,後來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於是,便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離開學校後,培根開始學習法律,他希望將來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律師或者法官。後來,經由父親的好友推薦,少年培根被派到巴黎擔任外交事務秘書,供職於英國駐法使館。他在那裏呆了三年。這三年期間,他沒有一天停止過學習。1579年,由於父親病重,培根辭職回國,不久父親病故。父親的去世給培根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他雖然曾經是貴族子弟,但是根據長子繼承法規定,父親的遺產都將留給培根的哥哥,他這個幼子沒有得到任何財產。從此,培根由一個貴族公子,突然間淪為一個潦倒的窮人。

此後的十幾年中,他不得不靠借債來謀生。由於負債累累,他的一生都沒有從這種窘迫的生活中擺脫出來。雖然生活給他帶來了許多磨難,但在父親去世後的十幾年中,培根還是堅持自修完了法學教育,並最終獲得了律師資格證,成為了一名國會議員。

作為一名政治家,培根飽嚐了仕途的艱辛與無奈。伊麗莎白女王在位時,他一直沒有得到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當政後,他的仕途生涯才逐漸有所好轉,先後擔任過法院院長、檢察長、掌璽臣等職務,還被封男爵、子爵等貴族尊號。然而,不久後,他又被免除了一切職務,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平民。這時的培根終於厭倦了仕途,從此,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學術研究中。他堅持“知識就是力量”,孜孜不倦,努力求索,最終成了英國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創始人。

1620年,培根總結他哲學思想的時候,出版了《新工具》一書,在書中,他響亮地提出了他一生堅信的人生信條“知識就是力量”。這個著名論斷,至今仍影響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