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輯 政治家(一)(3 / 3)

正在大家說得起興的時候,朱元璋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說:“不如咱們殺一頭牛吃吧!”那些小夥伴都很驚訝地看著朱元璋,然後紛紛擺手搖頭,說:“不行,不行,這要是讓東家知道了,非得要咱們的命不可。”朱元璋說:“不用怕,一切後果由我一個人擔著,我自有辦法對付他。”說罷,便走到一條花白小牛的身旁,用繩索困住它的四條腿,放倒在地。

小夥伴們見朱元璋來真的,也都豁了出去。大家一起動手,殺牛剝皮,撿柴生火,一會兒功夫就把一條小牛變成了一席香噴噴的牛肉宴了。這群餓慌了的孩子,狼吞虎咽,風卷殘雲般地將一頭小牛吃了個精光。

大家吃飽後,朱元璋又帶領大家將牛皮、牛骨頭埋了,又用泥土把血跡掩蓋好。隨後他將牛尾巴插到了山上的岩石縫裏。

到了晚上,他回去稟報東家,說小牛鑽進山洞裏,出不來了。東家不信,大發雷霆,並派管家徐二去查個究竟。幸好徐二也是窮苦人出身,他同情這些窮孩子,上去看了看,便以訛傳訛,回去稟報東家時說小牛確實鑽進了岩洞裏。

這樣朱元璋雖然逃過了一劫,但還是挨了一頓毒打後被趕回了家。

盡管他因此丟掉了飯碗,卻得到了小夥伴們的衷心擁護,直到後來,這些小夥伴一直都忠心耿耿地跟著他東征西討、出生入死,直到幫助他打下了天下,建立了明王朝。

勵精圖治

朱元璋17歲那年春天,家鄉遭了旱災,又鬧起蝗災,地裏的莊稼幾乎顆粒無收。原本就十分貧窮的家庭更加困難。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幸接踵而來,不到半年的時間裏,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先後染上瘟疫,撒手人寰。孤零零的朱元璋迫於生計,隻好來到了離家不遠的皇覺寺,當了一個小行童。他在寺裏每日掃地、上香、打鍾擊鼓、燒飯洗衣,整天忙得團團轉,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盡管有時候覺得委屈氣惱,但這裏終究還能供他一頓飽飯,所以也就隻好忍辱度日。

然而,皇覺寺是一座靠收租過日子的廟,那年由於天災人禍,收不到租米,也難以維持生活,於是,寺裏的大小和尚都出門雲遊去了。在他進寺還不到兩個月的時候,寺裏就沒有吃的了。沒辦法,他也隻好裝成和尚,硬著頭皮出去化緣。

那天,他頭戴一頂破帽子,肩挎一個小包袱,手裏捧著木魚,瓦缽,辭別了師父,離開了皇覺寺,成了一名遊行僧,踏上了化緣的艱難曆程。

有一天,朱元璋走到合肥地界的一個村子,恰巧遇到這個地方的地方官正在村子裏征糧稅。本來就遇上天災,官吏還橫征暴斂,實在使窮苦的百姓無法生存,叫苦連天。

在村頭,他碰到一個書生模樣的青年,那個青年看著可,可憐的百姓和暴虐的官差,嘴裏小聲嘟囔:“哎!可歎古今良吏少啊。”這正好被從他身旁經過的朱元璋聽到。朱元璋深有同感,也不禁感歎道:“嗯!須知世上苦人多嘛。”他這一歎,驚動了窮書生。窮書生上下仔細打量了一番身旁的這個小和尚,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便與他攀談起來。中午的時候,青年書生還把朱元璋請到自己家,讓他吃了頓粟米糊糊。

後來,朱元璋先是跟隨郭子興起兵造反,後來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

由於元末統治者的暴政,加上連年的戰亂,社會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致使明初人口減少,田地荒蕪,農業蕭條,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朱元璋想到了自己曾經的苦難歲月和親眼目睹過的元朝暴政。所以他為了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采取了許多安定民情,有利於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措施。

他首先下令農民歸田,解放奴婢;移民屯田,獎勵開墾;大力興修水利,推廣棉花、桑棗果木等經濟農作物的栽種。同時,下令保護商業,取消書籍等的征稅,繁榮市場,推進民間手工業的生產。明初的二十多年中,人口和土地都有了成倍的增長。

同時,朱元璋還嚴厲地整頓了吏治,懲治了豪強。他命大臣製定法典,頒布《大明律》,對各級官吏的職權、任務以及應當遵守的事項都做出詳細的規定,對官吏的違法亂紀、貪汙受賄行為也製定出具體的懲處辦法。為保證這些法律章程的施行,明政府還建立一套嚴格的官員監察製度,官吏一旦違法犯禁,立刻加以懲處。對官吏的貪汙,明律處罰特別嚴重。整個洪武年間,對違法犯紀、貪汙受賄的官吏除去平時的零星打擊,還進行了幾次大規模清理,先後殺了十幾萬人。這在古代的帝王中是很少見。

經過一番整頓,朱元璋在位時期政治清明,百業興盛,人民安居,國家安定,被後世史學家稱為“洪武之治”。

【名人名言】

◎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清)趙翼

◎太祖高皇帝在軍中,喜閱經史,操筆成文,雄渾如元化自然。——(明)黃瑜《雙槐歲鈔》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毛澤東

◎《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毛澤東

【課本鏈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五課《麵臨挑戰的中國》

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

【名人檔案】

姓名:毛澤東(1893年~1976年),字潤之

家鄉:湖南湘潭市韶山衝(今屬韶山市)

主要成就: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

【名人故事】

伴隨一生的愛好

毛澤東一生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常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毛澤東從小就勤奮好學,酷愛讀書。

毛澤東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基本上是在外婆家,那個叫唐家坨的小山村度過的。那時,他的舅舅文正瑩在家裏辦了一個學堂。當時,毛澤東隻有幾歲,還不到上學的年紀。每天,當表哥們去上學後,他就常常獨自一人跑到門前的小溪裏玩水,到屋後的田裏去捉蚱蜢。外婆怕心愛的小外孫出什麼意外,便讓他跟著表哥們到學堂裏去玩。在舅舅講課的時候,他也靜靜地坐著聽。過了不久,他居然能把《三字經》、《百家姓》等課文依依呀呀地背下來。看到毛澤東這麼乖,表哥們就天天帶著他去學堂,成了他們的“陪讀郎”。

1902年春,父親把毛澤東接回韶山衝,正式拜師入了學。他的老師叫鄒春培,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先生,非常嚴厲。學生隻要稍有不聽話,不是打板子,就是罰跪、罰站。毛澤東不太喜歡這個老師。他常和同學們一起,想著法兒和老師對抗。

毛澤東雖然調皮,可是讀書卻從不含糊。每天上課,都能認真聽講,放學後,先將白天學過的課文溫習一遍,然後,再預習老師明天要講的新課。凡是講過的課文,他幾乎都能倒背如流。先生有時故意讓他多背點書,但總難不住他。

這段時間裏,他還經常回唐家坨到舅舅家借書讀。韶山衝離唐家坨來回二十多裏山路,很不好走。每次去借書,他總是天麻麻亮動身,摸黑才能返回家。

1906年秋天,13歲的毛澤東又到井灣裏私塾就讀,老師叫毛宇居,是他的族兄,很有些才華。這時候的他除了上課時學“四書”、“五經”外,還在課餘時間讀了很多“課外書”,像《水滸全傳》、《西遊記》等。

後來,因為家裏的農活太多,人手不夠,父親就讓毛澤東回家幫著幹活。他一邊幹農活,一邊抽空子讀書。一天勞動下來,本來已經很累了,但每天晚上,他總是還要點上桐油燈看好一陣兒書。父親怕費燈油,總催著他早睡。他就用被單把窗戶檔上,不讓燈光漏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