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輯 藝術家(一)(2 / 3)

元朝年間,在大都的街道上,一個蒙受不白之冤的年輕女子正被官兵押往刑場。在一旁圍觀的群眾,紛紛感歎著女子的悲慘命運。這一幕,令正在臨街酒館裏的關漢卿深受震撼,他對女子的同情和對官府的憤恨油然而生。正義感十足的關漢卿立即拿起筆,決定將這女子的悲劇寫成雜劇劇本,為百姓伸冤。

當時,元大都有個雜劇名角叫朱簾秀。她本是良家女子,卻在元人的欺壓下,家破人亡,無奈淪落為一名歌伎。但她不但演技高超,而且為人正直,豪爽俠義。聽說關漢卿要寫這樣一部抨擊時弊、為百姓伸冤的劇本,立刻表示要參加演出。其他戲子聽到這個消息後,也都紛紛表示會鼎力支持並參演。這給了關漢卿極大地信心。經過幾日幾夜的伏案疾書,終於完成了這部曠世奇作《竇娥冤》。

戲曲界的朋友聽說關漢卿寫了這樣一部冒犯政府、替百姓伸冤的巨作,拍案稱快,並為其大無畏的精神深深觸動。可是這其中,也幾個膽小怕事之人,勸關漢卿放棄創作,去巴結皇帝寵臣阿合馬,以便享盡榮華富貴。可關漢卿對他們的“忠告”置之不理。

劇本寫好後,便進入了緊張的排練中。劇場的老板一聽說要演出這樣一部披露政府的戲,紛紛拒絕租用給他們場地。後來,關漢卿的老友王和卿出麵周旋,才幫關漢卿租到了演出場地。在眾人的幫助下,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竇娥冤》終於在玉仙樓隆重上演。全場觀眾被劇情深深震動,演出十分成功。

《竇娥冤》的成功上演使朝廷的官僚們又恨又怕。皇帝寵臣阿合馬聽說後,責令關漢卿立即修改劇本。可是關漢卿並未屈服,發誓絕不更改。《竇娥冤》的連續演出,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氣急敗壞的阿合馬將關漢卿及參演人員一齊關進監牢,並實施酷刑。麵對強權的鎮壓,關漢卿寧死不屈。他鼓勵難友們“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並怒斥那些官兵們:“我關漢卿是有名的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的銅豌豆。”

獄中的關漢卿堅強不屈,獄外的百姓也為他伸冤呐喊,要求釋放關漢卿。正值當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四起,這樣,關漢卿才幸免於一死,被判驅逐出境,押往杭州。就這樣,敢為真理而鬥爭的關漢卿被迫離開了元大都,離開了幫助他、熱愛他的至親好友和鄉親百姓。

關漢卿,他用畢生的精力投入到劇本的創作中,開創了戲曲藝術的優秀傳統。他正視現實、揭示現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和他追求理想的浪漫主義精神,還有那桀驁不馴、灑脫不羈的性格,形成關漢卿特有的文風文采,令他雖然曆經百年非但沒有隕落,反而更加耀眼。

戲曲史家鄭振鐸認為,偉大的關漢卿不僅屬於十三世紀,更屬於世世代代。他的創作一直是人類創作的最優秀文學遺產的一部分。

【名人名言】

◎得放手時須放手,可饒人處且饒人。

◎花有重開的,人無再少年。

【課本連接】

《曆史與社會》(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世俗的時代》

盲人音樂家——阿炳

【名人檔案】

姓名:阿炳(1893年~1950年),原名華彥鈞

家鄉:江蘇省無錫市

主要成就:中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他熱愛音樂,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的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等。

【名人故事】

悲劇中享受幸福

阿炳一出生,就是一個悲劇。

1893年,在無錫香火很盛的道觀——洞虛宮裏一個私生子在雷尊殿後麵的小房裏呱呱墜地,他就是阿炳。阿炳的父親是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華清和(號雪梅),母親是當地名門望族秦家的一個寡婦。二人真心相愛,卻遭到族人的唾棄和辱罵。母親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抑鬱而死。阿炳在未諳世事的時候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在那裏,阿炳度過了七年孤苦的童年時光。他沒有父母的關愛,甚至不知道誰是他的父母。

小阿炳雖然和同齡的孩子相比,缺少的太多太多。但他仍舊樂觀向上,懂事乖巧。8歲那年,父親將他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送入私塾讀書。雖然身為親父子,但兩人卻不敢以父子相稱。後來父親讓阿炳拜自己為師,也出家作了道士。

華清和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是位名副其實的道教音樂高手。雖然互稱師徒,但畢竟身體裏流著相同的血液。於是,從阿炳10歲那年起,華清和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對其進行嚴格的音樂訓練,希望將自己的專長都傳給兒子。

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手指上都拉出了厚厚的繭。雖然嚴格的訓練讓這個還小的孩子有點吃不消,但是能和自己的父親在一起,阿炳覺得再苦也是幸福。

由於阿炳勤學苦練,很快他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童年的阿炳雖然經曆了人世的離別,雖然沒有喊過一次爸爸媽媽,但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阿炳,依然在一個個不幸中享受著那一點點幸福,一點點快樂。這樣樂觀,這樣勤奮,又因此變得如此傳奇。

瞎子阿炳的輝煌藝術

在阿炳21歲那年,不幸又一次降臨在了這個曆經風雨的孩子的身上——父親華清河突然因病去世。這如晴天霹靂般的打擊,讓這個已經失去的太多的孩子,一下子瀕臨崩潰。

父親去世後,阿炳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痛失雙親的痛苦,讓這個原本脆弱的阿炳,一度產生了悲觀厭世的情緒。於是他交友不慎,染上了很多惡習。不僅如此,萎靡的生活給他帶來的最大傷痛,就是他的雙目失明。

阿炳失明後,命運的淒慘,使他已沒有絲毫掙紮的餘地。那些輕狂、那些優越都已經不再。許多人認為,阿炳完了,隻能在家等死了。沒想到阿炳很快再次出現在了世人的麵前。雖然衣衫襤褸,但卻縫補幹淨,精神也很矍鑠。他走上街頭,以賣藝、乞討為生,並將生命、生活,完全融入到了音樂裏。他欣然接受大家所起的“瞎子阿炳”這一藝名,其中包含了他對自身境遇的不鹹不淡的心態,抑或是一種處亂不驚的自我解嘲。抗日戰爭爆發後,阿炳雖然看不見,但卻愛聽新聞,並把聽來的消息用說新聞的形式表演給大家。

當命運的不幸一次次來到他的身邊,他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之後,已經超越了生死。他以一種寧靜坦然的心境釋然地對待生活。雖然,他的眼睛隻能看見黑暗,但他心靈卻漸漸亮了起來,並越來越亮。他將自己的經曆積攢下來,凝結成手指間的一串音符、一段和弦,像二泉的那一潭深水,月光下黑寂無聲,白天裏澄澈明淨。

阿炳有三不窮:人窮誌不窮;人窮嘴不窮;人窮名不窮。經曆了萬千而平靜下來的心,熱情洋溢。他喜歡抱打不平,喜歡揭露財主惡霸的醜行,快言快語的阿炳為此沒少吃拳頭。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阿炳已經貧病交加,不能再到街上賣藝了。

1950年夏天,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攜帶著錄音機走進了阿炳的家,錄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聽鬆》等六首樂曲。三個月之後,阿炳就吐血不止,瞌然長逝,那六首樂曲便成了阿炳一生的絕唱。

那首象征著阿炳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包含了溫柔、淒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他將痛苦與悲傷,加之在音樂之上。這是他生命的寫照,是他對生命的探索,更是全中國的命運交響曲。

【名人名言】

◎生活的苦難隻會讓人變得更堅強,而不會擊垮人們。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中國漫畫之父——豐子愷

【名人檔案】

姓名:豐子愷(1898~1975),原名豐潤,曾用名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

家鄉:浙江桐鄉石門鎮

主要成就: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麵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尤其是他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最大,深受人們的喜愛。

【名人故事】

漫畫人生

朱自清曾這樣評價過豐子愷的漫畫:“一幅幅的漫畫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兒的小詩。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而豐子愷與漫畫結緣的一生也如此。

豐子愷出生在一個書香人家。他的父是個秀才,在豐子愷3歲時,37歲的父親居然考中了舉人,但因遭逢母喪,他服喪在家,不能赴北京再試,隻得設塾授徒。豐子愷6歲時,父親便讓他在自己的塾館裏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