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使命便是發現美、認識美、表現美和創造美。所以,有了王羲之,才讓我們欣賞到了鐵畫銀鉤中的雋美;有了吳冠中,才讓我們欣賞到了淡墨重彩中的瑰麗,有了貝多芬,才讓我們感受到音符中的魅力……有了他們,世界才變得這樣美好、如此多彩。拋開他們的作品和成就,讓我們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軼聞,探究他們的人生軌跡,分享他們的辛酸苦辣,感受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可貴的創新精神。
中國書聖——王羲之
【名人檔案】
姓名:王羲之(321年~379年),字逸少,號澹齋
家鄉:東晉琅琊臨沂(今屬山東)
主要成就:東晉著名書法家,其書法真、行、草、隸諸體皆精,尤其擅長真書、行書。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其代表作《蘭亭集序》,被曆代書法家所敬仰,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子王獻之書法同樣風靡於世,人們將其父子合稱“二王”。
【名人故事】
羲之吃墨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從小就酷愛書法。王羲之小時候練字十分刻苦努力。據說,他因為練字而用壞的毛筆能壘成一座小山,被人們稱作“筆山”;他用自己家附近的小水池洗毛筆和硯台,結果小水池都變成了黑色,被人們稱作“墨池”。
有一天,王羲之向往常一樣在書房練字。從早到晚,他沒吃一粒米,沒有喝一口水,一直在聚精會神地練習。丫環見王羲之一整天都沒有吃飯,於是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可他依然低頭練字,顧不得吃上一口。丫環催了又催,饃饃涼了又熱,可是他完全沉浸在了書法的世界裏,根本聽不見丫環叫他吃飯。丫鬟沒有辦法,隻好去找夫人。
此時,天已經暗了下來。坐在書房裏的王羲之,終於感覺到了一點餓意。於是他隨手抓起放在桌旁的一快饃饃,沾了點蒜泥,又練起字來。就這樣,他一手拿著饃饃,一手在紙上繼續練習。
另一頭,夫人聽到丫環說王羲之為了練字一整天都沒有沒吃飯,就趕快來到王羲之的書房看他。隻見,埋頭練字的王羲之,正將饃饃在墨汁裏沾了沾,然後送到嘴裏,而他的嘴角早已被墨汁染成了黑色。原來,專心致誌的王羲之邊吃邊練字,錯把墨汁當成蒜泥沾著饃饃吃了。
夫人見狀哈哈大笑,並心疼地對王羲之說:“再努力,也要保護好身體啊!你的字進步很大,已經寫的很好了,不要再這麼辛苦了。”王羲之擦擦沾滿墨汁的嘴角,說:“我的字,雖然有進步,可是還不夠漂亮,而且,我練習的這些,都是臨摹別人的書法。將來,我要練成自己的筆體,自成一派。所以,我現在必須要下苦功夫,要努力練習,才能達到我自己的要求。”
就這樣,癡迷書法的王羲之,廢寢忘食地臨摹、摸索。終於,他寫出了一種被人們稱作像彩雲那樣輕鬆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的新體字。王羲之也被世人尊稱為中國的“書聖”。
白鵝換書
很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如劉禹錫鍾愛蓮花,陶淵明喜愛菊花……而王羲之則對鵝情有獨鍾。隻要聽說有好鵝,無論在哪裏,他都會去看看或是買回來欣賞。他認為,不僅養鵝可以陶冶情操,而且用心觀察鵝的體態姿勢,還能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因為愛鵝情愜,還流傳著幾個關於王羲之和鵝之間的故事。
一次,喜愛白鵝的王羲之聽說雞籠山下的彭家灣村子裏,有一位老太太養了一隻美麗的大白鵝。這隻鵝羽毛整潔美麗,體態雍容華貴,叫聲悅耳動聽,十分招人喜歡。於是,他便叫仆人去老太太家,把白鵝買回來。結果仆人空手而歸。原來,老太太家雖然十分貧困,但年邁的老太太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她把那隻白鵝當成了生活中的伴兒,所以根本就不舍得把它賣掉。
王羲之聽了後,十分同情這位老太太,決定不買這隻鵝了。但他的確太喜歡鵝了,於是決定登門拜訪,再幫助幫助這個可憐的老太太。
老太太得知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到她家裏來做客,心裏高興極了。可是看著空蕩蕩的櫥櫃,該拿什麼來招待這位貴客呢?正當老太太著急的時候,隻聽“呷呷”兩聲,那隻大白鵝“劈啪劈啪”地走進了屋。“對,就用它了。”為了招待王羲之,老人決定殺掉心愛的白鵝,用它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
過了一會兒,王羲之來到這座簡陋的房子裏。一進屋,就聞道一股撲鼻的香味。當他得知這位熱情好客的老太太為了迎接他的到來而殺掉了那隻僅有的心愛的白鵝時,王羲之的眼睛濕潤了。他為這位老太太的熱情所感動。於是,他隨手拿起筆來,為老太太提了幾個大字,並說:“老人家,我用我的字來感謝您對我的厚恩。用它換點錢,來貼補生計吧。”
又一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到紹興遊玩。正當兩人泛舟徜徉在湖光山色中時,忽然看見岸邊有一群白鵝在水中悠閑地浮遊著。白白的羽毛,高高的紅頂,細長的脖子,在水的映照下,優雅高貴。那搖擺的模樣、磨蹭的形態,讓對鵝癡迷的王羲之不由得驚歎起來。他越看越喜歡,簡直舍不得離開。於是,他派人去打聽這群鵝的主人,並決心要把它們買回家。
得知這群鵝是山中一個道士所養後,王羲之決定和道士商量,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笑著對王羲之說:“大人既然如此喜歡,我就把這群鵝送給你好了。不過,我倒有一事相求,請為我抄寫一卷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
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毫不猶豫地為道士抄寫了一卷經。
其實,這名道士早已久仰王羲之大名,並十分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一直想求其墨寶,可一直沒有機會。聽說王羲之喜歡鵝,便特意養了一群姿態優雅的白鵝,專等遊覽紹興的王氏父子,以鵝求書。
由此兩次,王羲之白鵝換書的事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名人名言】
◎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唐太宗
◎龍躍天門,虎臥鳳闕。——梁武帝
【課本連接】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附錄,欣賞王羲之書法
戲劇大師——關漢卿
【名人檔案】
姓名: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號已齋
家鄉:東晉琅琊臨沂(今屬山東)
主要成就:中國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奠基人,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他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並位居其之首。一生共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代表作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
【名人故事】
時勢造英雄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一個平民寡婦的冤案,流傳了700多年而經久不衰?是誰揮筆完成《竇娥冤》,這篇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國家語言,並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的曠世之作。是關漢卿,是這個被稱作“曲聖”的文人,他用生命在呐喊,呐喊苦難的人民起來反抗。
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統一中國的元朝。隨後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將中國人劃為四個等級: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是漢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就是原來在南宋地區的各族人民。四個等級的人政治地位和待遇均不相同。尤其是漢人和南人倍受歧視。
殘酷的階級和民族壓迫,貪官的橫行霸道,讓當時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冤案多得數也數不清。到成宗時期,貪髒枉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曾一次查出貪汙官吏18000多人,冤案5000多件。
那時候,民間流行著一種新的戲曲,名叫雜劇。一些有正義感的文人誌士,常常利用雜劇的形式來發泄自己對官府黑暗統治的不滿,揭露社會的不平之事。這其中,包括著一個叫關漢卿的讀書人。
關漢卿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裏,其父輩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從小受到濃厚書香文化熏陶的關漢卿,酷愛音樂戲劇,能歌善舞,能寫得一手好文章,而且為人正值剛強,樂於助人。
1260年,關漢卿出任元太醫院尹,但不久後就因不得誌、看透官場黑暗等不順心的原因辭官回家。他天生樂觀灑脫,並沒有因此而沉淪。相反,從小培養的藝術修養讓他對劇本更加癡迷。然而,那時候,演戲的人們社會地位極低。但雖然出生名門的關漢卿並沒有像別人那樣以世俗的態度對待那些戲子,而且他還和他們交了朋友,私下裏結下了很深刻的友誼。興致來時,他自己也會到台上去扮演個角色。
關漢卿很快在眾多編劇中脫穎而出,他的戲劇也格外精彩。在大都,無論是王室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對關漢卿的劇本情有獨鍾。在他的劇本中,那些平日裏發生的冤案慘案,悲痛遭遇將黑暗的社會揭露的淋漓盡致。
在他一生共67部(現存18部)的雜劇作品中,他用貼切現實、充滿血肉之感的筆觸,訴說了當時民眾的困苦與無奈,並將一腔悲憫的情懷,傾灑在被汙辱的女性身上。這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竇娥冤》。
寧折不彎的氣節
關於關漢卿生平事跡的資料,所存甚少,甚至連他的出生時間和地點,都有著不同的說法。但作為元曲作家的傑出代表,關漢卿將中國古代戲劇推向了成熟,推向了頂峰,他在中國文壇上的貢獻和地位,深受後人敬仰。這其中,便包括國歌的作詞人田漢。1958年,田漢在曆史的基礎上,用藝術的手法,再現了關漢卿創作《竇娥冤》的全過程,並將關漢卿的勇敢、正義的性格,變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