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化心理防禦訓練。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麵著手一是端正複習動機。複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同學進行複習活動的內在動力。近幾年,國外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的強度和複習效果之間呈“口”字形的關係。一般說來,同學的複習動機越高、越強烈,複習起來就越積極,但過分強烈的動機反而會導致複習的效率降低。二是激發濃厚興趣。興趣不僅對知識的獲取、能力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和催化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抗疲勞的功能。如果具有濃厚複習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甚至不可遏止地進行頑強的拚搏,樂此而不疲。三是樹立必勝信念。在備考起始階段就必須看到自己的優勢,樹立堅定的信心,引發競爭意識,具有勇於上陣與鋰手比高低的最佳競技狀態,並充分發揮心理防榔的補償作用,延緩心理疲勞的產生。四是調節自我身心。對身心的自我調節有助於提高複習效果。每個同學都要自覺自願地把它作為複習迎考生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做些身心調節活動,失去的是部分時間,但贏得的是充沛的精力和敏銳的智力,所以最終還是贏得了時間。那些善於“忙裏偷閑”,在緊張的複習階段能放鬆自己情緒的人,是從容的、有自信心的,是會消除心理疲勞的。
2、學會科學用腦藝術。人的兩個大腦半球具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一定的心理活動總是發生在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與此無關的其他區域總是處於相對的靜息狀態。當某種單一活動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長時,就會引起該區域的疲勞,從而降低該項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因而,就中考複習而言,如果經常交換複習內容,可以使大腦較長時間處於興奮狀態,達到輪換休息的目的,進而提高時間利用率。所以,同學不宜整天複習某一門課程、某一方麵內容,而應合理安排,交叉複習內容,以提高用腦效率。
3、合理支配複習時間。生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同學們在一周或一天內各個時間的竽習效率和疲勞係數是有差異的。就一周來說,二、三、四為最佳學習日;就一天而言,有四個記憶高潮點:①淸晨6至7點;②上午8至10點;③傍晚6至8點;④臨睡前一兩個小時。根據這一規律,同學要充分利用最佳學習日和課時,以減少疲勞度,取得複習的最佳效益。那種生活無章法,放下飯碗就看書,依靠喝咖啡來提精神,不吃安眠藥無法入睡,早上起床昏沉沉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堅持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同學們應安排好必要的休息和適當的鍛煉,正是為了更有效的學習。可是一些同學未能堅持這種科學的態度。由於長期用腦疲勞,他們中有的患了失眠症,有的得了胃病,有的影響了複因此,複習期間的勞逸結合異常雖。這裏介紹兩種“逸"的方式①靜止性休息,每天不得低於八個小時的睡眠②活動性休息,即;用另一種活動方式來代替原來的活動方式,如“兩操一課”等。
此外,還要注意在飲食上加強營養,文化式的休息等。
怎樣理解老師的嚴
學生評價老師往往用“嚴”字。這種評價有的是對老師的敬佩,有的則是對老師的不滿。那麼,怎樣理解老師管理嚴格呢?首先,學生應該認識到老師管理嚴格是在盡職盡責,是在給學生創造一個紀律嚴明的學習環境,是為了學生健康地成長;反之,如果是一個亂哄哄的,無組織無紀律的班級,那將會使你貽誤學業,悔恨終生。由於在這個問題上中學生所處的地位不同則有不同看法。
1、有的學生在學習上不求上進,在班級裏總想“自由”一些,但這種“自由"卻違犯了班級的紀律、學校的規章製度,老師這時的嚴加管教是對這部分學生的愛護,也是讓這部分學生真吏得到自由。因為自由是相對的,是在紀律約束下的自由,如果為了,自己的“自由”而妨礙了他人,遭到他人的反對,這時你就不會感到自由。但是如果你遵守紀律,接受老師的嚴格管理,這時紀律又會保證你享受由。所以,越是遵守紀律越能享受自由,越是截視紀律便越會失去自由。
2、大部分學生希望老師管理嚴格,他們願意在紀律嚴明的學習環境裏學習知識技能,提高思想認識,鍛煉身體和意誌品格。但這部分學生有時也理解不了老師的用心。往往對老師的語言、態度加以挑剔,於是在內心對老師產生對立情緒。這時,作為學生來說就應頭腦冷靜,千萬不能喪失理智與老師抗爭。這時學生首先應想到的“我是學生,他是老師,我應當鉿他(她)一個學生對老師應有的尊敬”。事後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開誠布公地交換一下意見,敞開自己的心扉,就像對媽媽傾訴苦衷一樣,把心裏話都告訴老師,那麼,這時也就不會對老師產生對立情緒了。
比如一位重點高中的學生;他原來的班主任對學生要求得十分嚴格,佴他卻不理解,認為老師不近人情,處處覺得老師不好,與老師產生對立情緒。可是後來文理科分班以後,他的新班主任很少過問班級紀律,班風不正,班級紀律一團糟。以至任課老師不願上課,這時他深有感觸地說“我現在才真正明白原班主任教師管得嚴的原因,才懂得什麼樣的老師是一位好老師。”由此看來,老師敢於嚴格管理,才是對學生的真心愛護。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希望青年學生能正確理解教師的嚴,懂得教師的一片愛心。
怎樣和老師溝通
家長、孩子與老師的關係,猶如一種兩人三腳的競走,做父母親的,如果不懂得配合,共同協調要領,那麼你的孩子很可能失掉了較多的進步的好機會。就事實來說,許多老師均發現,那些學校感到興趣的,熱心與老師合作協調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也格外聰明用功、精明能幹。
那麼怎樣和老師溝通、合作呢?下麵幾個意見提供給你作參考
在家長會中盡量不要在大家麵前和老師談論你孩於的問題,最好是和他約個單獨見麵的時間。
將在學校所得的各種意見與資料,帶回家去研究思考,用以尋求一些能夠改進孩子學業及身心胃發展的方法。
除了學校正式通知的各種聚會外,隻要你有意見及問題,你就必須預先安排財間單獨到學校與老師磋商。
將孩子在家裏的各種習慣、嗜好與交友情形等,坦白誠實地告訴老師,供教育孩子的參考。
和老師討論的範圍,應不隻限於孩子的學業成績,其他諸如孩子的自製力、依賴心,拖節以及和同學間相處的情形等問題,都應列入。
事先和你家人商量好要向學校建議的事項並探詢孩子對老師所懷疑問題與態度。
當你拜訪老師時,最好避免攜帶自己的孩子前往,以免將他們商談研究的事項向鄰居或其他的孩子泄漏。
如果老師告訴稱,說你的孩子突然無精打采或精神萎靡,你可坦白地把孩子的不幸遭遇告訴他,並且和他共同替孩子解決問題,以清除孩子的痛苦與煩惱。
如果孩子向你告發一些有關學校老師不當的事情,而使你慣怒不悅時,應先多方求證,必要時也應單獨去拜訪老師,糾避免發生不必要的誤會。
經常和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絡,每隔一段時間到學校去參觀一次孩子上課的情形,必要可以隨時提出改進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