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基礎知識
中藥材商品知識
一、中藥的起源與發展
(一)中藥的起源
中藥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生存而覓食充饑,往往會誤食一些有毒的動物或植物等,導致嘔吐、腹瀉等,甚至引起死亡,但也偶然發現一些動物或植物等可以減輕或消除嘔吐、腹瀉等不適,於是引起了注意,並不斷記憶、流傳、積累,逐漸產生了醫藥,故有“醫食同源”、“藥食同源”之說。
(二)中藥學的發展
我國鴉片戰爭前的不同的曆史時期,中藥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曆代本草專著是中醫中藥知識的寶庫,在中醫中藥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鴉片戰爭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醫中藥事業遭到破壞。新中國成立後,中藥事業獲得了新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中醫中藥事業的發展也日趨迅速。
1.曆代本草專著是中藥知識的寶庫
“本草”是我國古代記載藥物的書籍,因為書中收載的藥物,草本植物占大多數,故有“以草為本”的含義。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著者不詳,據考證,可能是漢代的著作。原書已佚,現傳的《神農本草經》為後人輯佚本。該專著共三卷,載藥共3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和主治,療效大多確實,並把藥分為三品,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另有舉例簡要記述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等知識。此書是漢代以前我國藥學知識和用藥經驗的總結。
《雷公炮炙論》為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作者為南北朝劉宋時期藥學家雷公。該專著共三卷,記載藥物的炮、炙、煆、爆、露等17種炮製方法。該書對後世中藥炮製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許多方法在當前仍有指導意義。原書已佚,現存的《雷公炮炙論》為近人張驥的輯佚本。
《本草經集注》由南北朝齊梁時期的陶弘景在整理《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並增收民間名醫所用新藥而成書。共三卷,載藥730種,首創以玉石、草木、果菜、蟲獸等自然屬性的分類方法,並增加了產地、采製時間、加工方法等內容。該書對本草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唐代官修的藥物文獻,由蘇敬等編撰,唐代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完成頒行,為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藥典。全書載藥844種,書中出現了圖文鑒定,為最早的藥物圖譜,為後世圖文兼備的本草文獻打下了基礎。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由宋代唐慎微編著,載藥1746種,附方3000餘首。該專著總結了宋以前的藥物成就,促進了中藥的發展。
《本草綱目》為明代李時珍所著,於1596年刊發。全書收載藥物1892種,對每種藥物以“釋名”確定名稱;“集詳”敘述產地、形態、栽培及采集方法;“辨疑”、“症談”考證品種真偽和糾正曆史文獻記載的錯誤;“修治”說明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分析藥物的性味與功效;“附方”搜集古代醫學家和民間流傳的方劑共11099首,另附有1109幅藥物形態圖。內容極為豐富,是16世紀以前我國人民藥物知識的全麵總結,是我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也是我國科學史上的輝煌成就。這部書17世紀初就流傳中外,曾譯成多種文字,對世界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拾遺》由清代趙學敏著,全書載藥921種,其中新增716種,對《本草綱目》略而不詳的內容加以補充,錯誤的地方加以訂正,總結了16~18世紀本草學發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文獻價值。
2.中國近代的中藥事業
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年間,中國經曆了長期的民主主義革命,社會、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時期中藥的發展與以前有明顯的不同。一方麵,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輸入了西醫和西藥,政治上壓迫,經濟上掠奪,與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混合在一起;另一方麵廣大人民群眾賴以防病治病的中醫中藥遭到破壞,使偽藥劣藥充斥市場,嚴重影響了中醫中藥的整理、挖掘、提高和發展。
3.建國以來的中藥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中醫、中藥事業,製定了方針、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在全國範圍內貫徹執行,使中藥的科研、生產、流通、應用、教育、管理等方麵得到快速發展,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國家對中藥的質量加強了管理,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二、中藥材的命名
1.以原植物、原動物、原礦物命名
這類藥材的名稱與原植物、原動物、原礦物名稱一致。如: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蛤蚧是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髒的幹燥體;硼砂為單斜晶係礦物硼砂經精製而成的結晶等。
2.以藥用部位命名
動物、植物藥材的藥用部位豐富,以其命名的藥材亦很多。
(1)動物藥的藥用部位有骨、角、甲、肝、膽、胎、皮等。以之命名的藥材有羚羊角、水牛角、龜甲、鱉甲、水獺肝、羊肝、熊膽、蛇膽、鹿胎、象皮等。
(2)植物藥的藥用部位有根、莖、藤、葉、花、果實、種子、全草等。以其命名的藥材有山豆根、葛根、大血藤、大青葉、紅花、金銀花、青果、草果、車前子、益母草、仙鶴草等。
3.以藥材產地命名
以產地命名的藥材多為各地的著名藥材。如:四川產的川烏、川芎、川貝母、川牛膝、川楝子、巴豆;廣東產的廣防己、廣藿香、廣陳皮;河南(懷慶府)產的懷地黃、懷牛膝、懷山藥、懷菊花;東北產的關防風、遼細辛;山西上黨的黨參;山東東阿的阿膠等。
4.以藥材性狀命名
(1)以藥材形狀命名。如形似人體的人參、形如錨鉤的鉤藤等。
(2)以顏色命名。此類藥材較多,如紅花、丹參、朱砂、大黃、黃連、白果、玄參、金銀花等。
(3)以氣味命名。如有特異香氣的麝香、檀香、丁香、木香;有魚腥氣的魚腥草;有敗醬氣的敗醬草;有甜味的甘草,酸味的酸棗仁,鹹味的鹹秋石,辛味的細辛,多味的五味子等。
5.以藥材生長習性命名
如早春開花的迎春花;冬天綻放的款冬花;夏至即枯的夏枯草、半夏等。
6.以藥材功能命名
如能解表祛風的防風;能瀉熱通便的番瀉葉;能清熱明目的決明子;能安神益智的遠誌;能強筋骨、續折傷的續斷;能溫腎壯陽的陽起石等。
7.進口藥材命名
進口藥材常冠以胡、洋、番等前綴。如胡椒、胡黃連;洋參(西洋參、東洋參)、洋地黃葉;番紅花、番瀉葉、番木鱉等。
8.其他命名
如以人名命名的徐長卿、使君子、杜仲;以傳說命名的當歸、車前子、牽牛子;以譯音命名的曼陀羅、訶黎勒(訶子)等。
三、中藥材的采收加工
(一)中藥采收
中藥的采收包括采挖、獵捕、撿拾和收集。要提高中藥的產量與質量,除正確掌握生產技術,還須把握采集時節和方法。中藥大多是植物類藥物,根、莖、花、果實、種子、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長成熟期,各個不同生長階段,所含有效成分的量亦有所不同;動物類藥物有一定的捕捉與加工時期。中藥質量的好壞,取決於有效化學成分的含量,“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錯過采集時節,則浪費藥源、影響質量,因此適時按季節采集中藥材才能確保藥物產量與質量、供應與療效。除了有些藥物在采集上有特殊要求外,一般中藥的采收原則如下:
1.根及根莖類
一般在秋冬季節植物地上部分枯萎時或初春萌發前采收為宜,此時植物生長緩慢,基本處於休眠狀態,營養物質最為豐富,有效成分含量較高,如牛膝、黨參、天花粉等;有的如太子參、浙貝母、半夏、延胡索等由於植物枯萎時間較早則在夏季采收。
2.花類
多在含苞待放或初開時采收,以免香氣散失、花瓣散落,如金銀花、玫瑰花等;花粉類中藥則需盛開時采收,如鬆花粉、蒲黃等。有的宜在花剛盛開時采收,如菊花、淩霄花等。采花時間以晴天或清晨為佳,以利於花朵完整和幹燥。
3.果實種子類
一般多在成熟期采摘,如砂仁、梔子、山楂、車前子等;有的需在未成熟時采用,如青皮、枳實、烏梅等;有的蒴果類種子則要在果實成熟而未開裂時采收,以免種子散落,如牽牛子、急性子等。
4.葉和全草類
多在植物莖葉茂盛的花前時盛期或花期采收,如艾葉、益母草、仙鶴草、藿香等,此時植物生長旺盛,有效成分含量高;亦有的初春采收嫩苗,如茵陳等。但桑葉需經霜後,枇杷葉、銀杏葉需落地後采收。
5.皮類
根皮多在秋末冬初挖取,如牡丹皮、地骨皮、香加皮等;莖皮則以春夏之交采集,此時形成層活動旺盛,易於剝離。
6.莖藤木類
以秋冬兩季采集為多;如與葉同用,則在生長旺盛時采收,如絡石藤、忍冬藤等。
7.動物類
主要根據其生長習性及活動規律進行捕捉。一般潛伏在地下或泥沙中的小動物,如地龍、土鱉蟲等,應在夏、秋季捕捉;有翅昆蟲如斑蝥、青娘子、紅娘子等,需在夏、秋季清晨露水重時捕捉;大動物一般在秋冬獵取,而驢皮則以冬季剝取為佳;鹿茸以每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鋸取,過時茸則角質化。
8.礦物類四季皆可采取。
(二)中藥的加工
中藥的加工是指中藥采收後的產地加工,亦稱“粗加工”。由於中藥品種繁多,加工要求也各不相同,一般應達到形態完整、含水量適度、色澤佳、香氣散失少、不變味、有效成分損失少的要求。常用加工方法有:
1.修整
主要是除去雜質和非藥用部位,根據不同品種的質量要求,有的須剝去粗皮,如白芍、三棱等;有的除去木心或蘆頭、須根,如牛膝、丹皮、白鮮皮等;有的要除去莖苗,洗淨、撞擦或刮去外皮等,才符合幹品規定要求。
2.切
主要采用刨片、切片、鍘段、切段等方法,將采收後鮮品中藥如全草類、葉類、果類、根及根莖等進行加工,如紫蘇葉、薄荷、佛手、山楂、枳殼、貫眾、烏藥、葛根、大黃、首烏等。
3.去殼
有的果實采收後曬幹,去殼,取出種子,曬幹,如車前子、杏仁、桃仁等。
4.蒸、煮、燙
富含漿汁、澱粉、黏液質或糖質的中藥,用一般方法不易幹燥,經蒸、煮、燙,易於幹燥,如白芍、天麻、天冬、百部等;有的破壞酶的活力,確保質地柔潤,如黃精、玉竹等;也有的色澤明亮,如石斛、梔子等;有的利於殺滅蟲卵,如桑螵蛸、五倍子等。
5.發汗
將藥材鮮品堆悶,使其發熱,內部水分外溢、變軟、潤色,利於幹燥、增強香氣,但堆悶要適度,以防生黴變質,如厚樸、玄參、杜仲、秦艽等。6.撞將某些中藥幹燥後裝入撞籠中進行撞擊,以除去須根、粗皮、泥沙,如黃芩、薑黃、貝母等。7.揉搓將某些中藥在幹燥過程中進行揉搓,以達到飽滿、柔軟、滋潤之目的,不致空枯,如黨參、麥冬等。
8.幹燥
其目的在於及時除去鮮品水分,確保藥物質量,一般的幹燥要求是幹得快、幹得透,幹燥溫度適當,並能保持色澤的鮮明。幹燥方法可根據氣候、設備條件及藥物性質不同采用曬幹、烘幹、陰幹等。
有的中藥還有一些特殊的加工方法,如去節、去毛、發酵、發芽等。
四、中藥材商品的鑒定
(一)中藥鑒定的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簡稱《中國藥典》)
《中國藥典》是國家藥品的法典。它規定了藥品的各項要求,對於保證藥品的真實性、質量和正確使用,具有法定依據,全國的藥品生產、供應、使用、檢驗和管理部門等單位都必須遵照執行。藥典對於保證藥品的真實性、質量和正確使用,具有法定依據,原則上每五年重新編輯一次。《中國藥典》中每味藥材一般的記載格式和規定項目有:(1)名稱(中文名、漢語拚音、中藥拉丁名);(2)基源:原植(動)物科名、植(動)物名、拉丁學名、藥用部位、采收季節、產地加工;(3)性狀:形狀、大小、表麵顏色、質地、斷麵特征、氣、味;(4)鑒別:顯微鑒別(組織、粉末、顯微化學反應)、理化鑒別(一般理化鑒別、薄層色譜);(5)檢查:雜質、水分、灰分等含量限度;(6)含量測定:主要藥效物質基礎的含量測定方法及含量限度(幅度);(7)浸出物: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醚溶性浸出物等含量標誌;(8)炮製:淨製、切製、炮製品;(9)性味與歸經:四氣五味,有無毒性,歸經;(10)功能與主治:用中醫藥辨證施治理論概括功效與臨床應用;(11)用法與用量:用法一般指水煎內服,用量指成人每日常用劑量;(12)注意:主要禁忌和副作用;(13)儲藏:對藥品儲藏和保管的基本要求。
2.部頒藥品標準
部頒藥品標準主要包括:①中藥材部頒標準;②中成藥部頒標準;③進口藥材部頒標準。
3.地方標準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使用的中藥材,除《中國藥典》與部頒標準已收載者外,其餘製訂為地方標準。
必須指出的是,我國中藥資源豐富,品種繁多,在鑒定時有許多品種沒有被國家各級藥品標準所收載,沒有藥用的法定依據。但為了研究其品質及藥用價值,進一步研究探討地區藥用的可能性,還可以根據其他有關專著進行鑒定。
(二)中藥鑒定的一般程序
1.樣品登記
開始鑒定前,必須認真做好檢品登記工作,包括送檢單位、日期、送檢目的、樣品數量、狀態與包裝等。
2.取樣
取樣是指選取供鑒定用的藥材樣品。樣品應具有代表性、均勻性,並留樣保存。
取樣一般原則:①取樣前,應注意品名、產地、規格、等級及包件式樣是否一致,檢查包裝的完整性、清潔程度以及有無水跡、黴變或其他物質汙染等,並詳細記錄。②同批藥材中抽取檢定用樣品的原則:總包件數在100件以下的,取樣5件;100~1000件按5%取樣;超過1000件的,超過部分按1%取樣;不足5件的逐件取樣;貴重藥材,不論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樣。每包件的取樣量:一般藥材100~500g,粉末狀藥材25g,貴重藥材5~10g。③對破碎的、粉末狀的或大小在1cm以內的藥材,可用采樣器(探子)抽取樣品。④個體大的藥材,在包件不同部位(從10cm以下的深處)分別抽取,可根據具體情況抽取有代表性的樣品。
取樣方法:所取樣品混合拌勻,即為總樣品。對個體較小的藥材,應攤成正方形,依對角線畫“×”字,使分為四等份,取用對角兩份;再如此操作,反複數次至最後剩餘的量足夠完成必要的試驗以及留樣數為止,此為平均樣品。平均樣品的數量一般不得少於實驗所需用量的3倍,即1/3供實驗室分析鑒定用,另1/3供複核用,其餘1/3則為保存留樣,保存期至少1年。
3.鑒定
根據所抽取的不同樣品及檢測要求,選擇不同的鑒定方法進行鑒定。中藥品種(真、偽)的鑒定內容,包括原植(動)物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理化鑒定和生物鑒定等項內容。中藥的質量(優、劣)的鑒定包括:①中藥純度的檢查樣品中含的雜質、水分、灰分(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屬、砷鹽、農藥殘留量等項內容。②中藥品質優良度的檢查主要包括浸出物、有效化學成分含量測定等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