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
【來源】茜草科植物鉤藤、大葉鉤藤、毛鉤藤、華鉤藤或無柄果鉤藤的幹燥帶鉤莖枝。
【產地】主產於廣西、江西等地。
【性狀】呈圓柱形或類方柱形,長2~3cm,直徑0.2~0.5cm。表麵紅棕色至紫紅色者具細縱紋,光滑無毛。黃綠色至灰褐色者有時可見白色皮孔,被黃褐色柔毛。枝上有環狀節,稍突起,節處有對生向下彎曲的雙鉤,或僅一側有鉤,另一側為突起的疤痕。鉤略扁或稍圓,先端細尖,鉤基部的枝上有葉柄脫落的窩狀痕跡和環狀托葉痕。質輕而堅韌,不易折斷,斷麵外層黃棕色,髓部黃白色,疏鬆如海綿狀,或髓部萎縮成空洞。無臭,味淡。
【功效】清熱平肝,熄風定驚。
四、花類中藥
花類中藥包括未開放的花蕾或已開放的花朵;或花的某一部分,如花瓣、花冠、柱頭、花粉;或是完整的花序。花的形狀比較特異,大多有鮮明的顏色和香氣,故較易鑒別。觀察花的狀態、全形、大小、花各部分的形狀、色澤、數目、排列、有無毛茸以及氣味等。必要時濕潤後在解剖鏡下觀察。若是以花序入藥的,注意花序的類型及苞片或總苞的形狀。
鬆花粉
【來源】鬆科植物馬尾鬆、油鬆或同屬數種植物的幹燥花粉。
【產地】主產於浙江、江西等地。
【性狀】為淡黃色細粉。體輕,易飛揚,手撚有滑潤感。氣微,味淡。
【功效】燥濕,收斂,止血。
辛夷
【來源】木蘭科植物望春花、玉蘭或武當玉蘭的幹燥花蕾。
【產地】望春花主產於河南等地;玉蘭主產於安徽、湖北等地;武當玉蘭主產於四川、湖北等地。
【性狀】望春花呈長卵形,似毛筆頭,長1.2~2.5cm,直徑0.8~1.5cm。基部常具短梗,長約5mm,梗上有類白色點狀皮孔。苞片2~3層,每層2片,苞片間有小鱗芽。苞片外表麵密被灰白色或灰綠色茸毛,內表麵類棕色,無毛。花被片9,類棕色,外輪花被片3,條形,約為內輪長的1/4,呈萼片狀;內兩輪花被片6,每輪3,輪狀排列。雄蕊和雌蕊多數,螺旋狀排列。體輕,質脆。氣芳香,味辛涼而稍苦。
玉蘭基部枝梗較粗壯,皮孔淺棕色。苞片外表麵密被灰白色或灰綠色茸毛。
武當玉蘭枝梗粗壯,皮孔紅棕色。苞片外表麵密被淡黃色或淡黃綠色茸毛,有的最外層苞片茸毛已脫落而呈黑褐色。
【功效】散風寒,通鼻竅。
月季花
【來源】薔薇科植物月季的幹燥花蕾或初開放的幹燥花。
【產地】主產於江蘇、浙江等地。
【性狀】花呈卵圓形,直徑1.5~2.0cm。花托倒圓錐形或倒卵形,與花萼基部合生,基部較尖,常帶有一段花梗。萼片5枚,暗綠色,先端尾尖,背麵有疏毛,內麵被白色綿毛。花瓣5枚或重瓣,覆瓦狀排列,粉紅色或紫紅色。雄蕊多數,黃棕色,卷曲,著生於花萼筒上。雌蕊多數,有毛,花柱伸出花托口。體輕,質脆,易碎。氣清香,味微苦澀。
【功效】活血調經。
玫瑰花
【來源】薔薇科植物玫瑰的幹燥花蕾。
【產地】主產於江蘇、浙江等地。
【性狀】略呈半球形或不規則團狀,直徑1~2.5cm。花托半球形,與花萼基部合生,萼片,披針形,黃綠色或棕綠色,被有細柔毛;花瓣多皺縮,展平後寬卵形,呈覆瓦狀排列,紫紅色,有的黃棕色;雄蕊多數,黃褐色。體輕,質脆。氣芳香濃鬱,味微苦、澀。
【功效】行氣解鬱,和血,止痛。
槐米
【來源】豆科植物槐的幹燥花蕾。
【產地】主產於河北、山東等地。
【性狀】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6mm,直徑約2mm,有的具細小短柄。花萼鍾狀,黃綠色,先端淺裂,下部有數條縱紋。萼的上方為黃白色未開放的花瓣。體輕,手撚即碎。氣微,味微苦、澀。
【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槐花
【來源】豆科植物槐的幹燥花。
【產地】主產於河北、山東等地。
【性狀】花呈飛鳥狀,多皺縮卷曲,花瓣常散落。花萼鍾狀,黃綠色,先端淺裂。花瓣5枚,黃色或黃白色,其中一片較大,近圓形,先端微凹,其餘4片長圓形。雄蕊10枚,其中9枚基部連合,花絲細長。雌蕊1枚,圓柱形,彎曲。體輕。氣微,昧微苦。
【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密蒙花
【來源】馬錢科植物密蒙花的幹燥花蕾或花序。
【產地】主產於四川、湖北。
【性狀】花序為多數花蕾密集排列而成圓錐狀,破斷後呈團塊狀。表麵灰綠色至棕黃色,密被鏽色茸毛。單個花蕾呈短棒狀,長0.3~1cm。花萼鍾狀,先端4齒裂;花冠筒狀,與花萼等長或稍長,先端4裂,裂片卵形;雄蕊4枚,著生於花冠管中部。質柔易碎。氣微香,味微苦、辛。
【功效】清熱明目,祛翳障。
夏枯草
【來源】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幹燥帶花果穗。
【產地】主產於江蘇、安徽等地。
【性狀】呈棒狀,略扁,長1.5~8cm,直徑0.8~1.5cm。全穗由數輪至十數輪宿萼與苞片組成,每輪有對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狀。每一苞片有花3朵,花冠多已脫落,宿萼二唇形,內有小堅果4枚,卵圓形。顏色淡棕色至棕紅色。葉脈紋明顯,外表麵有白毛。
【功效】清火明目,散結,消腫。
金銀花
【來源】忍冬科植物忍冬、紅腺忍冬、山銀花、毛花柱忍冬的幹燥花蕾或初開的花朵。
【產地】主產於山東、河南兩省。
【性狀】忍冬呈小棒狀,上粗下細,略彎曲,長2~3cm,上部直徑約3mm,下部直徑約1.5mm。表麵黃白色至綠白色,久貯色漸深,密被短柔毛。花萼綠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長約0.2cm。開放者花冠筒狀,先端二唇形;雄蕊5個,附於筒壁,黃色。雌蕊1個,子房無毛。氣清香,味淡微苦。
紅腺忍冬長2.5~4.5cm,直徑0.8~2mm。表麵黃白至黃棕色,無毛或疏被毛。萼筒無毛,先端5裂,裂片長三角形,被毛。開放者,花冠下唇反卷。花柱無毛。
山銀花長1.6~3.5cm,直徑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毛花柱忍冬長2.5~4cm,直徑1~2.5mm。表麵淡黃色微帶紫色,無毛。花萼裂片短三角形。開放者花冠常不整齊,花柱下部多密被長柔毛。
【功效】清熱解毒,涼散風熱。
款冬花
【來源】菊科植物款冬的幹燥花蕾。
【產地】主產於河南、甘肅等地。
【性狀】呈不規則長圓棒狀。單生或2~3個基部連生,通常2~3個連在一起,習稱“連三朵”,長1~2.5cm,直徑0.5~1cm。上端較粗,下端漸細或有短梗,外麵被有多數魚鱗狀苞片,苞片外表麵紫紅色或淺紅色,內表麵密被白色絮狀茸毛。體輕,撕開後可見白色茸毛。氣香,味微苦而辛。
【飲片】蜜款冬花表麵棕黃色有焦斑,具光澤,略帶黏性。味甜。
【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旋覆花
【來源】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歐亞旋覆花的幹燥頭狀花序。
【產地】主產於河南、江蘇等地。
【性狀】呈扁球形或類球形,直徑1~2cm。總苞由多數苞片組成,覆瓦狀排列,苞片披針形或條形,長4~11mm。表麵灰黃色,苞片及花梗表麵被白色茸毛。舌狀花1列,黃色,長約1cm,多卷曲,常脫落,先端3齒裂;管狀花多數,棕黃色,長約5mm,先端5齒裂;子房頂端有多數白色冠毛,長5~6mm。有時可見橢圓形小瘦果。體輕,氣微,味微苦。
【飲片】蜜旋覆花形如旋覆花,深黃色,多破碎。具蜜香氣,味甜。
【功效】降氣,消痰,行水,止嘔。
菊花
【來源】菊科植物菊的幹燥頭狀花序。
【產地】主產於安徽、河南、浙江等地。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毫菊、滁菊、貢菊和杭菊等。
【性狀】花序呈扁球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3cm。總苞由3~4層苞片組成,苞片卵形或長橢圓形,中部黃綠色或棕綠色,被毛,邊緣膜質。舌狀花數輪,類白色或黃色;中央有管狀花數輪,黃色。氣清香,味甘、微苦。
毫菊呈倒圓錐形或圓筒形,有時稍壓扁呈扇形,直徑1.5~3cm,離散。總苞碟狀;總苞片3~4層,卵形或橢圓形,草質,黃綠色或褐綠色,外麵被柔毛,邊緣膜質。花托半球形,無托片或托毛。舌狀花數層,雌性,位於外圍,類白色,勁直,上舉,縱向折縮,散生金黃色腺點;管狀花多數,兩性,位於中央,為舌狀花所隱藏,黃色,頂端5齒裂。瘦果不發育,無冠毛。體輕,質柔潤,幹時鬆脆。氣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規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類白色,不規則扭曲,內卷,邊緣皺縮,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管狀花大多隱藏。
貢菊呈扁球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2.5cm。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斜升,上部反折,邊緣稍內卷而皺縮,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狀或扁球形,直徑2.5~4cm,常數個相連成片,舌狀花類白色或黃色,平展或微折疊,彼此粘連,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多數,外露。
【飲片】菊花炭形如菊花,花瓣呈焦褐色。
【功效】散風清熱,平肝明目。
野菊花
【來源】菊科植物野菊的幹燥頭狀花序。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性狀】呈類球形,直徑0.3~1cm,總苞由4~5層苞片組成,外層苞片卵形或條形,邊緣膜質;外層苞片外表麵中部灰綠色或淡棕色,通常被有白毛。內苞片長橢圓形,膜質,外表麵無毛。總苞基部有的殘留總花梗。舌狀花1輪,黃色至棕黃色,皺縮卷曲;管狀花多數,深黃色。體輕,易碎。氣芳香,味苦。
【功效】清熱解毒。
紅花
【來源】菊科植物紅花的幹燥花。
【產地】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性狀】為不帶子房的管狀花,紅黃色,纖細如毛。單一的花朵長2cm左右。表麵黃色或橙色,先端5裂,裂片呈狹條狀,雄蕊5,花藥聚合成筒狀,柱頭長圓狀形,微分叉。略有香氣,味微苦。
【功效】活血通經,散瘀止痛。
蒲黃
【來源】香蒲科植物水燭香蒲、東方香蒲及同屬植物的幹燥花粉。
【產地】主產於江蘇、河南等地。
【性狀】為黃色粉末,體輕,放水中則漂浮水麵,手撚之有滑膩感,易附著於手指上。氣微,味淡。
【功效】止血,化瘀,通淋。
五、果實種子類中藥
果實類中藥包括完整的果實,果實的一部分如果皮、果核、果皮維管束,整個果穗以及果柄、宿萼等,另有商品以果實出售,臨用時除去果皮取種子入藥,也歸列於果實類。
在進行果實類中藥的性狀鑒定時,應先確定樣品屬於單果(漿果、核果、梨果、幹果、莢果、角果、蒴果、翅果、雙懸果)、聚合果、聚花果中的哪一類型,再注意觀察果實的整體形狀、兩側及兩端是否凸出或凹陷,因幹燥皺縮而失去原形的漿果類,要先觀察幹燥時的形狀,再在沸水中泡至複原後觀察,測量長度。還要注意:
①表麵顏色、有無毛茸、紋理、皺紋、顆粒狀突起、棱脊、油點;②頂端有無花柱殘基等附屬物,基部有無果葉柄、宿萼、果柄痕、花被、苞片;③果皮的質地,如果皮各層的質地有顯著差異,如核果,則應分別觀察及描述;④橫斷麵或破折麵的形狀、子房室數、每室中的種子數及胎座;⑤所含種子的數目、形狀、大小、色澤、表麵特征、氣、味等。
種子類中藥大多用完整的種子,少數用種皮、種仁,或以附屬物假種皮入藥。鑒別注意點:
(1)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及表麵特征,如種臍、種脊、合點、珠孔位置和形狀,各種紋理、突起、毛茸、種阜的有無以及縱橫剖麵等,剝去種皮後,注意有無胚乳。
(2)一般無胚乳種子的內胚乳僅為一層透明膜狀物,子葉發達,有胚乳種子的內胚乳有的富油質,有的角質樣,子葉富油質或粉性。
蓽茇
【來源】胡椒科植物蓽茇的幹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產地】主產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
【性狀】果穗呈圓柱形,稍彎曲,由多數卵形或球形小漿果集合而成,長1.5~3.5cm,直徑0.3~0.5cm。表麵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齊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殘存或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不整齊,顆粒狀,小漿果直徑約0.1cm。有特異香氣,味辛辣。
【功效】燥濕溫中,除痰截瘧。
火麻仁
【來源】桑科植物大麻的幹燥成熟果實。
【產地】主產於山東、浙江等地。
【性狀】呈卵圓形,長4~5mm,寬2.5~4mm,頂端略尖,基部鈍圓,有一微凹的果柄痕,二側各有1條淺色棱線。表麵灰綠色或灰黃色,並有細微的白色、棕色網狀紋理。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種皮綠色,常黏附於內果皮上。氣微,味淡,嚼後稍有麻舌感。
【功效】潤腸通便。
馬兜鈴
【來源】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幹燥果實。
【產地】北馬兜鈴主產於黑龍江、吉林等地;馬兜鈴主產於浙江、安徽等地。
【性狀】果實呈卵圓形,長3~7cm,直徑2~4cm。表麵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有縱棱線12條,其中6條呈細波狀彎曲,為背縫線,另6條平直為腹縫線,從背縫線分出多數橫向平行的脈紋。頂端平鈍,基部有細長果梗。果皮輕脆,易沿腹縫線開裂成6瓣,果柄也分裂為6條。果皮內表麵平滑,有光澤,有較密的橫脈紋。果實分6室,每室具多數種子。種子扁平而薄,鈍三角形或扇形,長6~10mm,寬8~12mm,邊緣有翅,淡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功效】清肺降氣,止咳平喘,療痔瘺。
地膚子
【來源】藜科植物地膚(又名掃帚菜、鐵掃把)的幹燥胞果。
【產地】主產於江蘇、山東等地。
【性狀】果實呈扁球狀五角星形,直徑0.1~0.3cm。外被宿存花被,表麵灰綠色或淺棕色,周圍具三角形膜質小翅5枚,背麵中心有微突起的點狀果梗痕及放射狀脈紋5~10條;剝離花被可見膜質果皮半透明,種子扁卵形,長約1mm黑色,形似芝麻,放大鏡下觀察可見很多小麻點。氣微,味微苦。
【功效】利濕熱,止癢,利小便。
王不留行
【來源】石竹科植物麥藍菜的幹燥種子。
【產地】主產於河北、遼寧等地。
【性狀】種子圓球形,直徑約0.2cm。表麵黑色,少數未成熟者為紅棕色,略有光澤,在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密顆粒狀突起。一端有一淺色圓點狀種臍,一側有一帶狀縱溝。質硬。胚乳白色,角質樣,胚彎曲成環,子葉2片。氣微,味微澀苦。
【飲片】炒王不留行呈珠形爆花狀,表麵白色。
【功效】活血通經,下乳消腫。
蓮子
【來源】睡蓮科植物蓮的幹燥成熟種子。
【產地】主產於湖南、福建等地。
【性狀】呈橢圓形或類球形,長1.2~1.8mm,直徑0.8~1.4cm。表麵淺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細縱紋和較寬的脈紋。一端中心呈乳頭狀突起,深棕色,其周邊略下陷。種皮薄,不易剝離。子葉2片,黃白色,肥厚,2子葉間有空隙,具綠色蓮子心。質硬。子葉微甜,蓮心極苦,種皮味澀。
【飲片】蓮肉呈半橢圓形,中心有凹槽。外表紅棕色或棕黃色,肉白色。味甘、微澀。
炒蓮肉形如蓮肉,外表顏色加深。內表麵呈微黃色。
【功效】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蓽澄茄
【來源】樟科植物山雞椒的幹燥果實。
【產地】主產於長江以南各地。
【性狀】果實類球形,直徑0.4~0.6cm。表麵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網狀皺紋。莖部偶有宿萼及細果梗。除去外皮可見硬脆的果核,種子1枚,子葉2枚,黃棕色,富油性。氣芳香,味稍辣而微苦。
【功效】利尿通淋,暖脾胃,止嘔吐。
葶藶子
【來源】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獨行菜的幹燥種子。前者習稱“南葶藶子”,後者習稱“北葶藶子”。
【產地】南葶藶子主產於江蘇、安徽等地;北葶藶子主產於河北及遼寧。
【性狀】北葶藶子呈扁卵形,長1~1.5mm,寬0.5~1mm。表麵棕色或紅棕色,微有光澤,具縱溝2條,其中1條較明顯。一端鈍圓,另端尖而微凹,類白色,種臍位於凹入端。無臭,味微辛辣,黏性較強。
南葶藶子呈長圓形略扁,長約1mm,寬約0.5mm。一端鈍圓,另端微凹或較平截。味微辛、苦,略帶黏性。
【飲片】炒葶藶子形如生品,微鼓起,色澤加深,有油香氣,無黏性。
【功效】瀉肺除痰,止咳定喘,利尿消腫。
芥子
【來源】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幹燥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後者習稱“黃芥子”。
【產地】主產於山西、山東等地。
【性狀】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麵灰白色至淡黃色,在放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一端具一圓形淡褐色的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可見2片白色子葉,具油性。氣微,味辛辣。
黃芥子較小,直徑1~2mm;表麵黃色至棕黃色,少數為暗紅棕色;研碎後加水浸濕,產生辛烈的特異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