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3)

玄參

【來源】玄參科植物玄參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浙江省。

【性狀】根呈類圓柱形,中間略粗或上粗下細,有的彎曲似羊角,長6~20cm,直徑1~3cm。表麵灰黃色或灰褐色,有縱溝和橫向皮孔及少數須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麵黑色,微有光澤。有焦糖氣,味甘、微苦。

【飲片】外皮灰褐色,邊緣曲折不齊。切麵烏黑色。微有光澤和花紋,無裂隙。有焦糊氣。

【功效】涼血滋陰,瀉火解毒。

地黃

【來源】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幹燥塊根。

【產地】主產於河南省。

【性狀】鮮地黃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cm,直徑2~9cm;外皮薄,表麵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折斷,斷麵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有放射狀條紋。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有的細小,長條狀,稍扁而扭曲,長6~12cm,直徑2~6cm。表麵棕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麵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氣微,味微甜。

【飲片】生地黃片為不規則的類圓形厚片,厚2~4cm。切麵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油潤黏性,中間隱現菊花心狀紋理。周邊灰黑色或棕灰色皺縮。

【功效】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天花粉

【來源】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河南、山東等地。

【性狀】呈不規則圓柱形,紡錘形或瓣塊狀,長8~16cm,直徑1.5~5.6cm;表麵黃白色或淡棕黃色,有縱皺紋、細根痕及略凹陷的橫長皮孔,有黃棕色外皮殘留;質堅實,斷麵白色或淡黃色,富粉性,橫切麵可見黃色導管孔略呈放射狀排列;縱切麵可見黃色條紋狀木質部。無臭,味微苦。

【飲片】天花粉片外皮黃白色,未去淨粗皮的顯棕色斑痕,質堅實,切麵白色,富粉性,有淡黃色筋脈點,略呈放射狀排列。

【功效】清熱生津,消腫排膿。

巴戟天

【來源】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呈彎曲的圓柱形連珠狀;表麵粗糙,橫裂紋明顯,表麵土灰色或土灰黃色,質韌,不易折斷,橫切麵皮部厚,淡紫黃色或紫色,易剝離,中央有木心,木部堅硬呈齒輪狀。氣微,味甜而略澀。

【飲片】鹽巴戟天呈空心扁圓筒狀的段,灰褐色,切麵淡紫色,略有鹹味。

製巴戟天呈微棕褐色,味較甜。

【功效】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秦艽

【來源】龍膽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小秦艽的幹燥根。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

【產地】主產於甘肅、山西等地。

【性狀】秦艽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10~30cm,直徑1~3cm;表麵黃棕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皺紋;頂端有殘存莖基及纖維狀葉鞘;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油潤,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苦、微澀。

麻花艽呈類圓錐形,多由數個小根糾聚而膨大,直徑可達7cm;表麵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網狀孔紋。質鬆脆,易折斷,斷麵多呈枯朽狀。

小秦艽呈類圓錐形或類圓柱形,長8~15cm,直徑0.2~1cm;表麵黃棕色;主根通常1個,殘存的莖基有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分枝;斷麵黃白色。

【飲片】秦艽片為不規則的圓形厚片,表麵顯油性,外層黃白色或棕黃色,中心有黃色木心,顯油性,周邊棕黃或灰黃色。

【功效】祛風濕,清虛熱,止痹痛。

百部

【來源】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對葉百部或蔓生百部的幹燥塊根。

【產地】主產於安徽、江蘇、山東等地。

【性狀】直立百部呈紡錘形,上端較細長,皺縮彎曲,長5~12cm,直徑0.5~1cm;表麵黃白色或淡棕黃色,有不規則深縱溝,間或有橫皺紋;質脆,易折斷,斷麵平坦,角質樣,淡黃棕色或黃白色,皮部較寬,中柱扁縮。氣微,味甘、苦。

對葉百部呈長紡錘形或長條形,有淺縱皺紋或不規則縱槽。斷麵中柱較大。

蔓生百部兩端稍狹細,表麵多不規則皺褶及橫皺紋。

【飲片】呈不規則厚片或條形斜片,切麵灰白、淡黃棕色或黃白色,角質樣,皮部較厚,中柱扁縮。質韌。

【功效】潤肺止咳,下氣,殺蟲。

天冬

【來源】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幹燥塊根。

【產地】主產於貴州、四川、廣西、雲南、湖南等地。

【性狀】呈長紡錘形,略彎曲,長5~18cm,直徑0.5~2cm;表麵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質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麵角質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飲片】呈類圓形薄片,切麵黃白色或淡棕色,角質樣,半透明,微具黏性,中心黃白色。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麥冬

【來源】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幹燥塊根。

【產地】主產於浙江、四川、江蘇等地。

【性狀】呈紡錘形,兩端略尖,長1.5~3cm,直徑3~6mm;表麵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細縱紋;質柔韌,斷麵黃白色,半透明,中柱細小。氣微香,味甘、微苦。

【飲片】為橫切的厚片或碎段,切麵角質半透明狀,中央有白色木心。

【功效】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鬱金

【來源】薑科植物溫鬱金、薑黃、廣西莪術或蓬莪術的幹燥塊根。前兩者分別習稱“溫鬱金”和“黃絲鬱金”,其餘按性狀不同習稱“桂鬱金”、“綠絲鬱金”。

【產地】主產於浙江、四川等地。

【性狀】溫鬱金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稍扁,有的彎曲,兩端漸尖,長3.5~7cm,直徑1.2~2.5cm;表麵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縱紋隆起處色較淺;質堅實,斷麵灰棕色,角質樣,內皮層環明顯。氣微香,味微苦。

黃絲鬱金呈紡錘形,有的一端細長,長2.5~4.5cm,直徑1~1.5cm。表麵棕灰色或灰黃色,具細皺紋。斷麵橙黃色,外周棕黃色至棕紅色。氣芳香,味辛辣。

【飲片】為不規則的薄片,周邊淺灰黃色、金黃色、灰褐色或棕褐色,切麵角質樣。

【功效】行氣化瘀,清心解鬱,利膽退黃。

常山

【來源】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幹燥根。

【產地】主產於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呈圓柱形,常彎曲扭轉,或有分枝,長9~15cm,直徑0.5~2cm。表麵棕黃色。具細縱紋,外皮易剝落,剝落處露出淡黃色木部,枯瘦光滑如雞骨,習稱“雞骨常山”。質堅,不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麵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味苦。

【飲片】生常山片圓形或類圓形,黃白色,有菊花狀紋理。

酒常山形似生常山片,呈微黃色。

【功效】截瘧,祛痰。二、根莖類中藥

根莖類中藥是以植物的地下莖入藥,包括根狀莖(常稱根莖)、塊莖、鱗莖或球莖。根莖類中藥表麵有節和節間,以單子葉植物的根莖最為明顯,節上常見有退化的鱗片狀葉,有時可見葉痕和芽痕,周圍或下側有不定根或根痕。

根莖類藥材的性狀鑒定按下列順序進行:形態—表麵—質地斷麵—氣味。其中斷麵紋理和氣味特征比較穩定,往往是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鑒別注意點如下:

①蕨類植物根莖的表麵常有鱗片或鱗毛,有的周圍密布整齊的葉柄基。②觀察根莖類中藥的橫斷麵,雙子葉植物根莖呈放射狀結構,中心有明顯的髓;單子葉植物的根莖不呈放射狀,內皮層環大多明顯,環圈內外均散有維管束小點;蕨類植物根莖有的中心為木部,無髓,有的木部呈完整的環圈,中心有髓,有的為數個分體中柱斷續排列成圈狀。③蕨類植物根莖也可觀察葉柄基橫斷麵分體中柱的數目和排列狀況作為鑒別點。

狗脊

【來源】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幹燥根莖。

【產地】主產於福建、四川等地。

【性狀】呈不規則的長塊狀,長10~30cm,直徑2~10cm;表麵深棕色,殘留金黃色茸毛;上麵有數個紅棕色的木質葉柄殘基,下麵殘存黑色細根;質堅硬,不易折斷。無臭,味淡、微澀。

【飲片】生狗脊片呈不規則長條形或圓形,長5~20cm,厚1.5~5mm;切麵淺棕色,較平滑,近邊緣1~4mm處有1條棕黃色隆起的木質部環紋或條紋,邊線不整齊,偶有金黃色茸毛殘留;質脆,易折斷,有粉性。

熟狗脊片形如生狗脊片,呈黑棕色,質硬。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骨碎補

【來源】水龍骨科植物槲蕨、中華槲蕨的幹燥根莖。

【產地】槲蕨主產於中南、西南地區;中華槲蕨主產於西北、西南地區。

【性狀】槲蕨呈扁平長條狀,略彎曲,有分枝,長4~15cm,寬1~2cm,厚2~5mm。表麵密被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經火燎者鱗片已脫落,表麵呈淡棕色至暗棕色;二側及上麵具突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少數有葉柄殘基及短須根。質輕脆,易折斷。斷麵紅棕色,有多數黃色維管束小點排列成環狀。味淡、微澀。

中華槲蕨根莖較平直而細長,長5~17cm,寬0.6~1cm,分枝少。表麵黃色至淡棕色。質較硬。斷麵黃色。

【飲片】骨碎補片為不規則的厚片,切麵紅棕色或淡紅棕色,有小黃點呈圓圈狀排列。周邊棕褐色或深棕色,有光澤。

製狗脊片為扁圓狀鼓起,質輕脆,表麵棕褐色或焦黃色,切麵淡棕褐色或淡棕色。

【功效】補腎,續筋骨,活血止痛。

綿馬貫眾

【來源】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帶葉柄的幹燥根莖。

【產地】主產於東北地區。

【性狀】本品呈長倒卵形,略彎曲,上端鈍圓或截形,下端較尖,有的縱剖為兩半,長7~20cm,直徑4~8cm。表麵黃棕色至黑褐色,密被排列整齊的葉柄殘基及鱗片,並有彎曲的須根。根莖淺黃色,質堅硬。斷麵略平坦,深綠色至棕色,有5~13個黃白色維管束,環列,其外散有較多的葉纖維管束。葉柄殘基呈扁圓形,長3~5cm,直徑0.5~1.0cm,表麵有縱棱線,質硬而脆,斷麵略平坦,棕色,有5~13個黃白色小點環列,每個葉柄殘基的外側常有3條須根。鱗片條狀披針形,全緣,常脫落。氣特異,味初淡而微澀,後漸苦、辛。

【飲片】綿馬貫眾片表麵暗棕色或棕褐色,切麵棕色。質硬而脆。

綿馬貫眾炭形如綿馬貫眾片,表麵焦黑色,內部焦褐色,味澀。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殺蟲。

金蕎麥

【來源】蓼科植物金蕎麥的幹燥根莖。

【產地】我國南方大部地區均產。

【性狀】呈不規則團塊狀或圓柱形,常具瘤狀分枝。直徑1~4cm,表麵棕褐色,密布點狀皮孔,並具較硬的須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淡黃白色或淡棕黃色,有放射狀紋理,中央髓部色較深。氣微,味微澀。

【功效】清熱解毒,排膿祛瘀。

升麻

【來源】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或升麻的幹燥根莖。

【產地】主產於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

【性狀】為不規則的長形塊狀,多分枝,呈結節狀,長10~20cm,直徑2~4cm。表麵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堅硬的須根殘留,上麵有數個圓形空洞的莖基痕,洞內壁顯網狀溝紋;下麵凹凸不平,具須根痕。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不平坦,有裂隙,纖維性,黃綠色或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而澀。

【功效】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延胡索

【來源】罌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幹燥塊莖。

【產地】主產於浙江省。

【性狀】呈不規則的扁球形,直徑0.5~1.5cm。表麵黃色或黃褐色,有不規則網狀皺紋。頂端有略凹陷的莖痕,底部常有疙瘩狀凸起。質硬而脆,斷麵黃色,角質樣,有蠟樣光澤。氣微,味苦。

【功效】活血,利氣,止痛。

夏天無

【來源】罌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幹燥塊莖。

【產地】主產於江西、江蘇等地。

【性狀】塊莖呈類球形、長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0.5~3cm,直徑0.5~2.5cm。表麵灰黃色、暗綠色或黑褐色,有瘤狀突起和不明顯的細皺紋,頂端鈍圓,可見莖痕,四周有淡黃色點狀葉痕及須根痕。質硬,斷麵黃白色或黃綠色,顆粒狀或角質樣,有的略帶粉性。氣無,味苦。

【功效】活血通絡,行氣止痛。

羌活

【來源】傘形科植物羌活或寬葉羌活的幹燥根莖及根。

【產地】主產於四川、甘肅等地。

【性狀】為圓柱狀,略彎曲,長4~13cm,直徑0.6~2.5cm,頂端具莖痕。①“蠶羌”根莖節間縮短,呈緊密隆起的環狀,形似蠶。②“竹節羌”根莖節間延長,形如竹節狀。③“條羌”根莖類圓柱形,頂端具莖及葉鞘殘基;根類圓錐形,有縱皺紋及皮孔。長8~15cm,直徑1~3cm。④“大頭羌”根莖粗大,不規則結節狀,頂部具數個莖基,根較細,數條。節上有多數點狀或瘤狀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表麵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脫落處呈黃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麵不平整,有多數裂痕,皮部黃棕色至暗棕色,油潤,有棕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射線明顯,髓部黃色至黃棕色。氣香,味微苦而辛。

【飲片】為不規則類圓形厚片,切麵可見黃棕色朱砂點,木部黃白色,髓部黃色或黃棕色,有放射狀裂隙,周邊棕褐色至褐色;體鬆質脆。氣香,味微苦而辛。

【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川芎

【來源】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幹燥根莖。

【產地】主產於四川等地。

【性狀】呈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麵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麵黃白色或灰黃色,可見波狀環紋,散有黃棕色小油點;氣濃香,味苦辛、微回甜,稍有麻舌感。

【飲片】為不規則的片狀,形如蝴蝶者,習稱“蝴蝶片”,直徑1.5~7cm;切麵黃白色或灰黃色,具波狀環紋或有隱現不規則的筋脈紋,散有黃棕色小油點(油室);周邊黃褐色或棕褐色。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槁本

【來源】傘形科植物槁本或遼槁本的幹燥根莖和根。

【產地】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性狀】槁本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圓柱形,稍扭曲,有分枝,長3~10cm,直徑1~2cm。表麵棕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縱皺紋,上側殘留數個凹陷的圓形莖基,下側有多數點狀突起的根痕及殘根。體輕,質較硬,易折斷,斷麵黃色或黃白色,纖維狀。氣濃香,味辛、苦、微麻。

遼槁本較小,根莖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柱狀,有多數細長彎曲的根。氣濃香,味辛、苦、微麻。

【飲片】呈不規則的橢圓形,直徑1~2cm,外皮呈棕褐色或黑棕色;切麵淡黃色或黃白色。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北豆根

【來源】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幹燥根莖。

【產地】主產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等地。

【性狀】呈細長圓柱形,彎曲,有分枝,長可達50cm,直徑0.3~0.8cm。表麵黃棕色至暗棕色,栓皮易脫落,有縱皺紋及彎曲的細根或突起的細根痕。質韌,不易折斷,斷麵不整齊,纖維性,木部淡黃色,呈放射狀排列,中心有類白色的髓。氣微,味苦。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止痛。

山豆根

【來源】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幹燥根及根莖。

【產地】主產於廣西、廣東。

【性狀】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頂端常殘存莖基,其下著生根數條。根呈長圓柱形,常有分枝,長短不等,長達40cm,直徑0.3~1.5cm;表麵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突起的橫向皮孔;質堅硬,難折斷,斷麵皮部淺棕色,木部淡黃色。有豆腥氣,味極苦。

【飲片】多為類圓形或斜切厚片,外表麵灰褐色至棕褐色,切麵皮部淡棕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

【功效】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丹參

【來源】唇形科植物丹參的幹燥根及根莖。

【產地】主產於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山西、四川等地。

【性狀】上端為粗短根莖,有的殘留莖基。根圓柱形,有數條,略彎曲,有的具分枝,長10~20cm,直徑0.3~1cm;表麵棕紅色至磚紅色,粗糙,有縱皺紋。老根外皮疏鬆,多呈紫棕色,常鱗片狀脫落;質硬脆,易折斷,斷麵疏鬆,有裂隙或略平整致密,皮部棕紅色,木質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導管束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

【飲片】圓形片或斜切片,片厚約2mm,外皮粗糙,切麵皮部色深,棕紅色或暗棕紅色,木部灰黃色,導管束黃白色,放射狀排列。

【功效】活血通經,祛瘀,消腫止痛,清心除煩。

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