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上)(1 / 3)

小薊

【來源】菊科植物刺兒菜的幹燥地上部分。

【產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性狀】莖呈圓柱形,有的上部有分枝,長5~30cm,直徑0.2~0,5cm,表麵灰綠色或帶紫色,具縱棱或白色柔毛,質脆,易折斷,斷麵中空。葉互生,無柄或有短柄;葉片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12cm,寬0.5~3cm;全緣或微齒裂,齒尖具針刺,上表麵綠褐色,下表麵灰綠色,兩麵均具白色柔毛。頭狀花序單個或數個頂生,總苞鍾狀,苞片5~8層,黃綠色,花紫紅色。氣微,味微苦。

【功效】涼血止血,祛瘀消腫。

蒲公英

【來源】菊科植物蒲公英、華蒲公英或同屬數種植物的幹燥全草。

【產地】主產於山西、河北等地。

【性狀】呈皺縮卷曲的團塊。根呈圓錐形,多彎曲,長3~7cm;葉基生,多破碎或皺縮,完整葉片呈倒披針形,先端尖或鈍,邊緣淺裂羽狀分裂,基部漸狹下延呈柄狀,下表麵主脈明顯。花莖一至數條,每條頂生頭狀花序,總苞1層。表麵棕褐色;根頭部有棕褐色或黃白色茸毛或已脫落。葉片綠褐色或暗灰色;花冠黃褐色或淡黃白色,有的可見多數具白色冠毛的長橢圓形瘦果。微苦。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

青蒿

【來源】菊科植物黃花蒿的幹燥地上部分。

【產地】全國各地多有分布。

【性狀】莖呈圓柱形,上部多分枝,長30~80cm,直徑2~6mm;表麵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略硬,易折斷,斷麵中部有髓。葉互生,暗綠色或棕綠色,卷縮易碎,完整者展平後為三回羽狀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兩麵被短毛。氣香特異,味微苦。

【飲片】青蒿段為不規則小段,莖、葉、花蕾混合。

【功效】清熱解暑,除蒸,截瘧。

茵陳

【來源】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幼苗的幹燥地上部分。春季采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的習稱“茵陳蒿”。

【產地】主產於陝西、山西等地。

【性狀】綿茵陳多卷曲成團,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1~2mm;除去表麵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茵陳蒿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直徑2~8mm;表麵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麵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麵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短梗;總苞片3~4層,卵形,苞片3裂;外層雌花6~10個,可多達15個,內層兩性花2~10個。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功效】清濕熱,退黃疸。

劉寄奴

【來源】玄參科植物陰行草的幹燥地上部分,習稱“北劉寄奴”。或菊科植物奇蒿的幹燥地上部分,習稱“南劉寄奴”。

【產地】北劉寄奴主產於東北、河北、河南等地;南劉寄奴主產於浙江、江蘇等地。

【性狀】北劉寄奴長30~80cm,全體密被短毛。莖圓柱形,直立而硬,有棱,灰棕色或棕黑色,質脆,斷麵淡黃白色,纖維性。葉對生,但上部葉常互生,多破碎脫落,完整者展平後呈羽狀深裂,黑綠色。總狀花序頂生,花具筒狀花萼,長約1.5cm,直徑約0.3cm,黃棕色或黑棕色,有明顯縱棱10條,先端5裂,有時可見殘存的黃色唇形花冠。蒴果狹卵狀橢圓形,棕黑色,質脆易破裂。種子多數,長形,表麵皺縮。氣微,味無。

南劉寄奴莖圓柱形,長60~120cm,直徑0.2~0.4cm,表麵棕黃色或棕褐色,有縱條紋及細小稀疏的白毛,質硬而脆,斷麵黃白色,邊緣有纖維,中央有疏鬆的髓部。葉互生,多幹枯皺縮,展開後上表麵暗綠色,下表麵灰綠色均密被白毛。枝梢聚生多數黃白色頭狀小花。氣微芳香,味淡。

【功效】清暑利濕,活血行瘀,通經止痛。

墨旱蓮

【來源】菊科植物鱧腸的幹燥地上部分。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性狀】全體被白色茸毛。莖呈圓柱形,有縱棱,直徑0.2~0.5cm,表麵綠褐色或墨綠色。葉對生,近無柄,葉片皺縮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長披針形,全緣或稍具淺齒,墨綠色。頭狀花序直徑2~6mm。瘦果橢圓形而扁,棕色或淡褐色。莖葉浸水後呈墨綠色。氣微,味微鹹。

【功效】補益肝腎,涼血止血。

淡竹葉

【來源】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幹燥莖葉。

【產地】主產於華東、中南地區。

【性狀】莖呈圓柱形而稍壓扁,長25~75cm。表麵淡黃綠色,有節,斷麵中空,葉鞘開裂。葉片披針形,有的皺縮卷曲,長5~20cm,寬1~3cm,表麵淺綠色或黃綠色,葉脈平行,具橫行小脈,形成長方形的網格狀,下表麵尤為明顯。體輕,質柔韌。氣微,味淡。

【飲片】為不規則的小段,表麵淡綠色或黃綠色,葉脈平行,具橫行小脈,形成長方形的網格狀,下表麵尤為明顯。體輕,質柔韌。

【功效】清熱,除煩,利尿。

穀精草

【來源】穀精草科植物穀精草的幹燥頭狀花序。

【產地】主產於江蘇、浙江等地。

【性狀】花序呈半球形,直徑4~5mm。苞片表麵黃綠色,有光澤。層層苞片排列較緊密,有光澤,上部邊緣密生白色短毛,花序頂部灰白色。揉碎花序,可見多數黑色或灰綠色小粒的果實。花莖纖細,直徑不足1mm。【功效】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七、動物類中藥

動物類中藥是指以動物的全體或某一部分為藥用部位的中藥。包括動物的全體,如土鱉蟲、蜈蚣等;除去內髒的幹燥全體,如地龍、蛤蚧等;動物體的某一部分,包括角、茸、骨骼、皮甲、貝殼、內髒器官,如鹿茸、石決明、熊膽、哈蟆油等;生理產物,如麝香、蟾酥、蟬蛻等;病理產物,如牛黃、馬寶等;排泄物,如蠶沙、黑冰片等;加工品,如阿膠等。

動物類中藥的鑒別,一般應注意形態、大小、顏色、表麵特征、質地、斷麵、氣味、水試和火試現象等。

①完整的動物體(主要為昆蟲、蛇類等),應側重以其形態特征進行動物分類學鑒定,確定其品種;②蛇類要注意鱗片的特征,特別是鱗片的數目和排列順序;③角類應注意其類型,如角質角還是骨質角,洞角還是實角,有無骨環等;④骨類應注意其剖麵的特點;⑤分泌物類應注意氣味、顏色等;⑥貝殼類應注意形狀、大小、外表麵的紋理、顏色等。

動物類藥材常根據藥材類別的不同製成不同的飲片,有碎塊、片塊、粉末,蛇類藥材常切成小段,角類藥材常鎊絲或磨粉,鹿茸常切成橫片或斜片。橫切片應注意切麵和周邊的形態,碎塊和小段應注意表麵特征和氣味。

土鱉蟲

【來源】鱉蠊科昆蟲地鱉及冀地鱉的雌蟲幹燥體。

【產地】地鱉主產於江蘇、安徽;冀地鱉主產於河北、北京。

【性狀】地鱉扁平卵圓形,長1.3~3cm,寬1~2.4cm,頭部一端較窄,尾部較寬,背部紫褐色,腹部紅棕色,有光澤,無翅。胸背板3節,前胸背板較發達,蓋住頭部,足3對,彎曲,有細毛或刺,多殘存不全;腹部背板9節,呈覆瓦狀排列。頭小,有絲狀觸角1對,常脫落。質鬆脆,易碎。氣微腥,味微鹹。

冀地鱉扁平長橢圓形,體略大,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胸腹部每節兩側各有一圓形小黑斑。

【功效】破血逐瘀,續筋接骨。

珍珠母

【來源】蚌科動物三角帆蚌、褶紋冠蚌或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的貝殼。

【產地】三角帆蚌分布於江蘇、浙江等地;褶紋冠蚌分布於浙江、江蘇等地;馬氏珍珠貝分布於廣東、廣西。

【性狀】為不規則的薄片,凹凸不平,大小不一,厚1~5mm。表麵黃玉白色、淡黃褐色或銀灰白色,常具有光彩,習稱“珠光”。半透明。凸麵常可見生長層紋,並可片片剝離,凹麵較平滑。質脆,折斷時呈粉屑或小片狀。

【功效】平肝潛陽,定驚明目。

瓦楞子

【來源】蚶科動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貝殼。

【產地】主產於沿海諸省。

【性狀】毛蚶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長4~5cm,高3~4cm。殼外麵隆起,有棕褐色茸毛或已脫落;殼頂突出,向內卷曲;自殼頂至腹麵有延伸的放射肋30~34條。殼內麵平滑,白色,殼緣有與殼外麵直楞相對應的凹陷,鉸合部具小齒1列。質堅。氣微,味淡。

泥蚶長2.5~4cm,高2~3cm。殼外麵無棕褐色茸毛,放射肋18~21條,肋上有顆粒狀突起。

魁蚶長7~9cm,高6~8cm。殼外麵放射肋42~48條。

【功效】消痰化瘀,軟堅散結,製酸止痛。

蟬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