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下)(1 / 3)

十全大補丸

【組成】黨參、白術(炒)、茯苓、炙甘草、當歸、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黃、炙黃芪、肉桂等。

【功能】溫補氣血。

【主治】用於氣血兩虛,麵色蒼白,氣短心悸,頭暈自汗,體虛乏力,四肢不溫,月經量多。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每日2~3次。

【注意事項】

(1)孕婦及身體壯實不虛者忌服。

(2)外感風熱,實熱內盛者不宜服用。

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製)、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功能】滋陰補腎。

【主治】用於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用於眩暈,陰虛潮熱,腰痛,煩渴,虛火牙痛,小兒發育不良等症。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每日2次。空腹淡鹽水送服。

【注意事項】忌辛辣油膩食物,脾虛便溏者慎用。

生脈飲

【組成】紅參、麥冬、五味子。

【功能】益氣複脈,養陰生津。

【主治】用於氣陰兩虧,心悸氣短,脈微自汗。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mL,每日3次。

(二)外科用藥

梅花點舌丸

【組成】牛黃、珍珠、麝香、蟾酥(製)、熊膽、雄黃、朱砂、硼砂、葶藶子、乳香(製)、沒藥(製)、血竭、沉香、冰片。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於疔瘡癰腫初起,咽喉、牙齦腫痛,口舌生瘡。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3丸,每日1~2次;外用,用醋化開,敷於患處。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

三黃膏

【組成】大黃、黃連、黃芩。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於瘡瘍初起,紅腫熱痛,及輕度燙傷。

【用法與用量】外用,攤於紗布上貼於患處或直接塗患處,每隔1~2日換藥1次。

【注意事項】

(1)根據病變大小敷貼,敷時不宜過厚。

(2)重度燒傷或皮膚破潰患者,不宜用本藥。

六應丸

【組成】丁香、蟾酥、雄黃、牛黃、珍珠、冰片。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於火毒內盛所致乳蛾、喉痹,症見咽喉腫痛、口苦咽幹、咽喉炎、扁桃體炎等。

【用法與用量】飯後服,一次10丸,兒童一次5丸,嬰兒一次2丸,每日3次;外用,以冷開水或醋調敷於患處。

燒傷靈酊

【組成】虎杖、黃柏、冰片。

【功能】清熱燥濕,解毒消腫,收斂止痛。

【主治】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Ⅰ、Ⅱ度燒傷。

【用法與用量】外用,噴灑於潔淨的創麵,不需包紮,每日3~4次。

【注意事項】僅限外用,勿使藥物噴於口、眼內。

燙傷膏

【組成】大黃、地榆、生地、黃柏、寒水石、冰片。

【功能】瀉火解毒,涼血止痛。

【主治】燙傷、燒傷、丹毒。

【用法與用量】外用,塗患處,厚1~2mm,每日1~2次。

二妙丸

【組成】蒼術(炒)、黃柏(炒)。

【功能】燥濕清熱。

【主治】用於濕熱下注,足膝紅腫熱痛,下肢丹毒,白帶,陰囊濕癢。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6~9g,每日2次。

【注意事項】

(1)服藥期間患處盡量少接觸水及堿性、刺激性物品(肥皂、洗衣粉等)。

(2)如濕疹較重,麵積廣泛,且滲液多,皮損糜爛,瘙癢重者,應去醫院就診。

(三)傷科用藥

三七片

【組成】三七。

【功能】散瘀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用於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跌仆腫痛。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2~6片,小片4~12片,每日3次。

【注意事項】(1)孕婦忌服;兒童慎用。(2)肝腎功能異常者禁用。

紅花油

【組成】白油、白樟油、桂葉油、桂醛、鬆節油、冬青油等。

【功能】驅風藥。

【主治】用於風濕骨痛,跌打扭傷,外感頭痛,皮膚瘙癢。

【用法與用量】外用,塗搽患處,每日4~6次。

【注意事項】

(1)為外用藥,禁止內服,皮膚、黏膜破損者禁用。

(2)孕婦禁用。

關節鎮痛膏

【組成】辣椒、片薑黃、肉桂、細辛、生白附、川芎、草烏、獨活、桂枝、荊芥、防風、羌活、秦艽、當歸、川烏、赤芍、青木香、薄荷油、冰片、樟腦。

【功能】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

【主治】用於風寒濕邪閉阻經絡,症見關節疼痛,活動不利,關節腫脹等。

元胡止痛片

【組成】延胡索(醋製)、白芷。

【功能】行氣活血,止痛。

【主治】各種痛證,如胃脘痛、脅痛、頭痛、胸痹、痛經、外傷腫痛等屬氣滯血瘀者。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4~6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四)婦科用藥

逍遙丸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白術(炒)、茯苓、炙甘草、薄荷。

【功能】疏肝健脾,養血調經。

【主治】用於肝鬱脾虛所致月經不調,胸脅脹痛,頭暈目眩,乳房脹痛,食欲減退。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9g,每日1~2次;大蜜丸一次1丸,每日2次。

【注意事項】

(1)孕婦服用時請向醫師谘詢。

(2)糖尿病患者應選用無糖製劑。

八珍益母丸

【組成】益母草、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

【功能】補氣血,調經活血。

【主治】婦女氣血兩虛、體弱無力、月經不調,精神不振,肢體乏力。

【用法與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每日2次。

安胎丸

【組成】當歸、白芍、白術、黃芩、川芎。

【功能】健脾補血,清熱安胎。

【主治】血熱性習慣性流產,妊娠早期陰道下血、胎動不安,或腰酸腹墜、神疲乏力。

【用法與用量】口服,每早空腹,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每日2~3次。

(五)兒科用藥

小兒感冒顆粒

【組成】廣藿香、菊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地黃、地骨皮、白薇、薄荷、石膏。

【功能】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小兒風熱感冒,症見發熱重,頭脹痛,咳嗽痰黏,咽喉腫痛及流行性感冒(流感)見上述症狀者。

【用法與用量】用開水衝服,1歲以內一次6g;1~3歲每次6~12g;4~7歲一次12~18g;8~12歲一次24g,每日2次。

【注意事項】感冒初起,怕冷無汗,低熱,大便稀且次數多者慎用。

金銀花露

【組成】金銀花。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小兒痱毒,暑熱口渴。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60~120mL,每日2~3次。

(六)五官科用藥

金果飲

【組成】地黃、玄參、麥冬、蟬蛻、西青果、胖大海、南沙參、太子參、陳皮、薄荷油。

【功能】養陰生津,清熱利咽,潤肺開音。

【主治】用於急慢性咽喉炎。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5mL,每日3次。

銀黃口服液

【組成】金銀花提取物、黃芩素。

【功能】清熱疏風,利咽,解毒。

【主治】用於外感風熱、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幹、咽痛、口渴、發熱,急、慢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0~20mL,每日3次;小兒酌減。

【注意事項】

(1)脾氣虛寒症見大便溏者慎用。

(2)扁桃體化膿及全身高熱者應去醫院就診。

複方草珊瑚含片

【組成】草珊瑚、薄荷等。

【功能】疏風清熱,消腫止痛,清利咽喉。

【主治】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聲啞失音;急性咽喉炎屬風熱證者。

【用法與用量】含服,一次1片,每隔2小時1次,每日數次。

【注意事項】外感風寒無咽痛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明目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製)、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當歸、白芍、蒺藜、石決明(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