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
【來源】牛科動物黃牛的幹燥膽結石或膽管、肝膽結石。
【產地】主產於西北、西南等地。
【性狀】膽黃呈卵形、類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徑0.6~4.5cm,少數較大;表麵黃紅色至棕黃色,有的掛有1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狀突起,有的具龜裂紋;體輕,質酥脆,易分層剝落,斷麵金黃色,可見細密的同心層紋,有的夾有白心;氣清香,味苦而後微甜,有清涼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管黃呈管狀,表麵不平或有橫曲紋,或為破碎小片,長約3cm。直徑1~1.5cm;表麵紅棕色或棕褐色,有裂紋及小突起,斷麵有較少的層紋,有時中空,色較深。
【飲片】牛黃粉為棕黃色或紅棕色細粉。氣清香,味微苦而後微甜,入口芳香清涼,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
【功效】清心開竅,豁痰定驚,清熱解毒。
人工牛黃
【來源】由牛膽粉、膽酸、豬去氧膽酸、牛磺酸、膽紅素、膽固醇、微量元素等製成。
【性狀】黃色疏鬆粉末。味苦,微甘。
【功效】清熱,解毒,化痰,定驚。
五靈脂
【來源】鼯鼠科複齒鼯鼠(又叫橙足鼯鼠)的糞便。
【產地】主產於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性狀】靈脂塊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麵黑棕色、紅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油潤性光澤。黏附的顆粒多呈長橢圓形,表麵常裂碎,顯纖維性。質硬,斷麵黃棕色或棕褐色,不平坦,有的可見顆粒,間或有黃棕色樹脂狀物質。氣腥臭,帶有柏樹葉樣氣味。以色黑棕,具油潤性光澤者為佳。
靈脂米為長橢圓形顆粒,兩端鈍圓,長5~15mm,直徑3~6mm。黑棕色、紅棕色或灰棕色,表麵較平滑或微粗糙,常可見淡黃色纖維,有的具光澤。體輕、質鬆,易折斷,斷麵黃綠或黃褐色,不平坦,纖維性。氣微,具柏樹葉樣香氣。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
石決明
【來源】鮑科動物雜色鮑、皺紋盤鮑、羊鮑、澳洲鮑、耳鮑或白鮑的貝殼。
【產地】主產於廣東、山東、江蘇等沿海地區。
【性狀】雜色鮑貝殼呈長卵圓形,內麵觀略呈耳形,長7~9cm,寬5~6cm,高約2cm。表麵暗紅色,有多數不規則的螺肋和細密生長線,螺旋部小,體螺部大,從螺旋部頂處開始向右排列有20餘個疣狀突起,末端6~9個開孔,孔口與殼麵平。內麵光滑,具珍珠樣彩色光澤。殼較厚。質堅硬,不易破碎。味微鹹。
皺紋盤鮑貝殼呈長橢圓形,長8~12cm,寬6~8cm,高2~3cm。表麵灰棕色,有多數粗糙而不規則的皺紋,生長線明顯,常有苔蘚類或石灰蟲等附著物,末端4~5個開孔,孔口突出殼麵。
羊鮑貝殼近圓形,長4~8cm,寬2.5~6cm,高0.8~2cm。殼頂位於近中部而高於殼麵,螺旋部與體螺部各占1/2,螺旋部邊緣有兩行整齊的突起,尤以上部較為明顯,末端4~5個開孔,呈管狀。
澳洲鮑貝殼呈扁平卵圓形,長13~17cm,寬11~14cm,高3.5~6cm。表麵磚紅色,螺旋部約為殼麵的1/2,螺肋和生長線呈波狀隆起,疣狀突起30餘個,末端7~9個開孔,孔口突出殼麵。
耳鮑貝殼狹長,略扭曲,呈耳狀,長5~8cm,寬2.5~3.5cm,高約1cm。表麵光滑,具翠綠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種顏色形成的斑紋,螺旋部小,體螺部大,末端5~7個開孔,孔口與殼平,多為橢圓形,殼薄,質較脆。
白鮑貝殼呈卵圓形,長11~14cm,寬8.5~11cm,高3~6.5cm。表麵磚紅色,光滑,殼頂高於殼麵,生長線頗為明顯,螺旋部約為殼麵的1/3,疣狀突起30餘個,末端9個開孔,孔口與殼平。
【飲片】生石決明呈不規則的細塊或碎片,具珍珠樣彩色光澤。
煆石決明呈不規則的細塊或細粉,灰白色或青灰色,無光澤,質地酥脆。
【功效】行氣活血,開竅化痰。
全蠍
【來源】鉗蠍科動物東亞鉗蠍的幹燥體。
【產地】主產於河南、山東等地。現多人工養殖。
【性狀】頭、胸、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後腹部呈尾狀,完整的體長約6cm。頭部前麵有1對較小的螯肢及1對大的鉗狀腳須,形似蟹螯,背麵覆有梯形背甲。腹麵有足4對,均為7節。末端各具2爪鉤。頭胸部呈綠褐色,前腹部(中身)、背麵綠褐色,後腹麵棕黃色。後腹部狹長似尾狀,棕黃色。微有腥臭,味鹹。
【功效】熄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阿膠
【來源】驢的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
【產地】主產於山東東阿、平陰等地區。
【性狀】長方形或方形塊,黑褐色,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麵光亮,碎片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狀。氣微,味微甘。
【飲片】阿膠丁為長方形或方形塊,呈黑色或烏黑色,略透明,有光澤。質硬。氣微腥,味甜。
蛤粉炒阿膠呈圓球形。質鬆泡。外表麵白色或灰褐色。
蒲黃炒阿膠外表呈棕褐色,其餘同蛤粉炒阿膠。
【功效】補血止血,滋陰潤肺,安胎。
穿山甲
【來源】鯪鯉科動物穿山甲的鱗甲。
【產地】主產於廣西、廣東、貴州、雲南、湖南、福建等地。
【性狀】呈扇麵形、三角形、菱形或盾形的扁平片狀或半折合狀,中間較厚,邊緣較薄,大小不一,長寬各為0.7~5cm。外表麵黑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寬端有數十條排列整齊的縱紋及數條橫線紋;窄端光滑。內表麵色較淺,中部有一條明顯突起的弓形橫向棱線,其下方有數條與棱線相平行的細紋。角質,半透明,堅韌而有彈性,不易折斷。氣微腥,味淡。
【飲片】穿山甲呈扇形、三角形或盾形,大小不一,中央較厚,邊緣較薄。外表麵青黑色,有縱紋多條,底部邊緣有數條橫線紋。內表麵色淺較滑潤,中部有一條弓形的橫向棱線。角質,微透明,堅韌有彈性,不易折斷。氣微腥,味鹹。
醋山甲全體膨脹呈卷曲狀,黃色,質鬆脆,易碎,有醋氣。
炮山甲形如醋山甲,金黃色,質酥脆,易碎。氣微腥、味鹹。
【功效】活血通絡,消腫排膿,下乳汁。
珍珠
【來源】珍珠貝科動物馬氏珍珠貝、蚌科動物三角帆蚌或褶紋冠蚌等雙殼類動物受刺激所產生的分泌物形成的顆粒。自動物體內取出、洗淨、幹燥。
【產地】主產於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等地。
【性狀】呈類圓球形、長圓形或卵圓形,大若黃豆,小如米粒,直徑1.5~8.8mm。表麵呈半透明狀,具銀白色、黃白色、淡粉紅色或淺藍色等特有色彩和光澤,光滑圓潤細膩。質堅硬,破碎麵於顯微鏡下觀察現同心性層紋。氣無、味淡。
【飲片】珍珠粉呈細粉狀,類白色,細粉中無光點,手搓無砂粒感。無臭,無味。
【功效】安神定驚,清熱潛陽,去翳明目。
海龍
【來源】海龍科動物刁海龍、擬海龍或尖海龍的幹燥體。
【產地】刁海龍、擬海龍分布於我國南海;尖海龍主產於山東、廣東、遼寧等沿海地區。
【性狀】刁海龍體狹長側扁,全長30~50cm。頭部具管狀長吻,口小,無牙,兩眼圓而深陷,頭部與體軸略呈鈍角。軀幹部寬3cm,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後方漸細,四棱形,尾端卷曲。表麵黃白色或灰褐色。背棱兩側各有1列灰黑色斑點狀色帶。全體被以具花紋的骨環及細橫紋,各骨環內有突起粒狀棘。胸鰭短寬,背鰭較長,有的不明顯,無尾鰭。骨質堅硬。氣微腥,味微鹹。
擬海龍體長平扁,軀幹部略呈四棱形,全長20~22cm。表麵灰黃色。頭部常與體軸成一直線。
尖海龍體細長,呈鞭狀,全長10~30cm,未去皮膜。表麵黃褐色。有的腹麵可見育兒囊,有尾鰭。質較脆弱,易撕裂。
【功效】壯陽益腎,消癥散結。
海馬
【來源】海龍科動物線紋海馬、刺海馬、大海馬、三斑海馬或小海馬(海蛆)的幹燥體。
【產地】分布於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台灣、山東、浙江、江蘇、遼寧等沿海地區。
【性狀】線紋海馬呈扁長形而彎曲,體長約30cm。表麵黃白色。頭略似馬頭,有冠狀突起,具管狀長吻,口小,無牙,兩眼深陷。軀幹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漸細卷曲,體上有瓦楞形的節紋並具短棘,習稱“馬頭蛇尾瓦楞身”。體輕,骨質,堅硬。氣微腥,味微鹹。
刺海馬體長15~20cm。頭部及體上環節間的棘細而尖。
大海馬體長20~30cm。黑褐色。
三斑海馬體側背部第1、第4、第7節的短棘基部各有一黑斑。
小海馬(海蛆)體形小,長7~10cm,黑褐色。節紋及短棘均較細小。
【功效】補腎壯陽,消癥瘕。
羚羊角
【來源】牛科動物賽加羚羊的角。
【產地】主產於新疆的伊犁、溫泉、博樂、塔城等地。
【性狀】呈長圓錐形,略呈弓形彎曲,長15~33cm。表麵類白色或黃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對光透視有“血絲”或紫黑色斑紋,光潤如玉,無裂紋,老枝則有細縱裂紋。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個隆起環脊,間距約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習稱“水波紋”。角的基部橫截麵圓形,直徑3~4cm,內有堅硬質重的角柱,習稱“骨塞”,骨塞長約占全角的1/2或1/3,表麵有突起的縱棱與其外麵角鞘內的凹溝緊密嵌合,從橫斷麵觀,其結合部呈鋸齒狀。除去“骨塞”後,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對光透視,上半段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辨的細孔道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質堅硬。氣無,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