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離子交換色譜
(1)分離原理:以離子交換樹脂作為固定相,以水或含水溶劑作為流動相,根據物質解離程度不同進行分離的一種方法,其原理是離子交換。
(2)離子交換樹脂的種類:陽離子(強酸型和弱酸型)交換樹脂和陰離子(強堿型和弱堿型)交換樹脂。
(3)應用:①用於不同電荷離子的分離,如中藥水提物中酸性、堿性及兩性化合物的分離。②用於相同電荷離子的分離,如麻黃堿和偽麻黃堿的分離。
4.分餾法利用中藥中各成分沸點的差別進行分離的方法,主要適用於液體混合物的分離,如揮發油和一些液體生物堿的分離。
第三節中藥化學成分的
結構研究方法
常用方法
【考點1】紙色譜、薄層色譜在中藥化學成分純度測定中的應用
PC或TLC分別用3種以上溶劑係統檢識,應呈現單一圓整斑點。
【考點2】UV、IR、NMR和MS在中藥化學結構鑒定中的應用
1.結構研究的主要程序結構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UV、IR、NMR和MS等。
(1)初步推斷化合物類型。
(2)測定分子式,計算不飽和度:分子式的測定可用元素定量分析配合分子量測定、同位素峰度比法和高分辨質譜(HI-MS)法。
(3)確定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團,或結構片斷,或基本骨架。
(4)推斷並確定分子的平麵結構。
(5)推斷並確定分子的立體結構(構型、構象)。
2.紫外-可見吸收光譜(UV-VIS)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可用於推斷化合物的骨架結構。分子中的電子可因光線照射從基態躍遷至激發態。其中:
(1)π→π*躍遷以及n→π*躍遷可因吸收紫外光及可見光所引起,吸收光譜將出現在紫外及可見光區域(200~700nm)。
(2)共軛雙鍵、發色團及具有共軛體係的助色團分子在紫外及可見光區域產生的吸收由相應的π→π*躍遷以及n→π*躍遷所引起。
3.紅外光譜(IR)紅外光譜可用於區別芳環取代圖式及構型、構象等。
(1)4000~1500cm-1的區域為特征頻率區,許多特征官能團,如羥基、氨基以及重鍵(如C=C、C≡C、C=O)、芳環等吸收均出現在這個區域,並可據此進行鑒別。
(2)1500~600cm-1的區域為指紋區,其中許多吸收是由原子或原子團間的鍵角變化所引起,形狀比較複雜。可據此進行化合物的真偽比較鑒別。
4.核磁共振譜(NMR)可用於了解化合物分子結構中有關氫和碳原子的信息。
(1)氫核磁共振(1HNMR):常用的參數有3個,即化學位移、峰麵積、信號的裂分及偶合常數(J)。已知磁不等同的兩個或兩組1H核在一定距離內會因相互自旋偶合幹擾而使信號發生分裂,表現出不同裂分,如s(單峰)、d(二重峰)、t(三重峰)、q(四重峰)、m(多重峰)。
(2)碳核磁共振(13CNMR):13C的化學位移取決於其周圍的化學環境及電子密度,並可據此判斷碳的類型。
5.質譜(MS)可用於確定分子量、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他結構信息。質譜測定可采用電子轟擊法(簡稱EI)、快原子轟擊法(簡稱FAB-M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