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環繞的丹霞山
丹霞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風光迷人。丹霞山由紅色沙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學上以丹霞山為名,將同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為世界上同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類風景名山的典型代表,但同時也隱藏著許多美麗的謎團,至今無人解開。丹霞山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境內仁化縣,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其餘三座名山是羅浮山、西樵山、鼎湖山),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在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在距今7000年前後,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現在的丹霞山區。丹霞山海拔408米,遠看似染紅霞,近看則色彩斑斕,許多懸崖峭壁,挺拔秀麗,風景旖旎。故有人讚歎:“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廣東一丹霞”。丹霞山隱藏著許多的秘密,其中有七大謎團至今無人能解。
1.丹霞山之名的由來丹霞和丹霞地貌雖然聞名於世,但是丹霞山這一名字究竟起源於何時呢?在《山海經》、《淮南子》、《水經注》中都沒有關於“丹霞山”的記載。雖然在《山海經·南次三經》中記載“……又東五百裏,曰丹穴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但是丹霞山並不是江河的源頭,流經丹霞山的錦江更不是注入渤海,可見,丹霞山和丹舟山是兩個地方。最早記錄丹霞山這一地帶的,是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鄧嘉猷《廣東通誌·山川略》中的《錦江岩記略》,有“仁化南隅有崖岩,在縹緲間,石紋四時改易,五色俱備……故名錦石岩”的記載。後來,北宋蒙天民的《錦石岩龍王靈感記》、明朝王賓的《重修錦石岩》等都是以“錦石岩”命名此地的,並未見過用丹霞山為地名的。古文中記載“丹霞山”這一名字則是在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李永茂買下丹霞山前後。李永茂的弟弟李充茂作的《丹霞山記》:“……丹霞山之名,不自今日始也,自伯子(李永茂)至,而人人知有丹霞焉。”這是最早記錄“丹霞山”這個名字的古文。但是李充茂對丹霞山名字起於何時,沒有準確界定。根據李充茂的記載,在他們來到丹霞山前,已經有了丹霞山的山名。但在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的《仁化縣誌》中《丹霞山水總序》又說:“……傳說丹霞山為‘燒木佛地’,李公(李永茂)不忍更改其名。”這裏所說的“燒木佛”是說當時鄧州丹霞山天然禪師在惠林寺遇天寒,就焚燒木頭佛像來取暖的故事。而李永茂的故鄉就在鄧州丹霞山。於是,李永茂就用鄧州的“丹霞山”來命名仁化的“丹霞山”。也就是說,丹霞山的名字是李永茂所取的。這與李永茂的弟弟李充茂的記載持相反的觀點,有關單位還曾經調查過李永茂的家鄉鄧州是否有丹霞山,調查結果顯示,鄧州沒有丹霞山。所以,李永茂命名丹霞山這一說法的依據並不充足。那麼,丹霞山的稱謂究竟開始於什麼時候呢?最早出現“丹霞”二字的是明朝倫以瓊的《錦石岩》詩第二首,開句有“水盡岩崖見,丹霞碧漢間”的詩句。在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詩人殉家行有詩刻在錦石岩夢覺關的石壁上,詩中有“丹霞煙留處,黃粱秀未曾”的句子。此時,距離李永茂買下丹霞山隻有12年。但有人說以上兩處詩名中出現的“丹霞”並不能作為地名解,而隻能當作是“紅色的雲霞”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明天啟七年(公元1628年)淩雲寫的《宿丹霞》,則是將丹霞山當作了地名。其時間還是在李永茂買下丹霞山之前。因此,丹霞山這個名字大概出現在李永茂買丹霞山之前的明代,但是究竟出現於何時,因何而得名,還是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