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龍蟠虎臥之謎丹霞山錦石岩下的懸崖峭壁上,在高約50米的地方,刻著蒼勁的四個大字:“龍蟠虎臥”,每個字五尺見方,陰刻行書,字體雄渾有力,是清代韶州人鄒宗堯所書。在絕壁騰空的懸崖上謄字刻石,現在人都沒有辦法,當時的工匠是在地上搭台還是從半山的錦石岩垂籃操作,就不得而知了。而這“龍蟠虎臥”又有什麼深意呢?有人認為鄒宗堯刻寫這幾個大字的初衷大概是因為錦石岩連通四個岩洞內壁的“龍鱗片石”。這些錦石岩隨四季變換顏色,真若一條藏頭匿尾的長龍蟠踞在錦石岩的岩洞中,這也成為古往今來令人稱絕的景觀。尤其是後來被發現的翔龍湖,它就像一條飛龍纏繞在山峰下。翔龍湖也是到目前為止,全國水麵圖形近似於翔龍的唯一景觀。“蟠龍”隱藏在丹霞山中,這引起了人們無限的遐想,是印證了古人獨到先知的眼光,抑或古人早就曾在丹霞山看到了什麼?悟出了什麼?雖然“蟠龍”出現,但是虎蹤卻很難尋。丹霞山內雖然有白虎嶺、伏虎岩、老虎寨等地名,但其形態卻與虎的形狀相距甚遠。後來,探險者們在丹霞山密密的叢林中尋找到了陽元石、陰元石、天仙橋、連理枝、守寨爺爺和天然禪師墓廬,卻沒有找到類似老虎形態的石頭。不過,丹霞山無人涉足之處還很多,古人或許曾見過的“臥虎”,隻不過隱藏於我們還未踏入的地區。隨著丹霞山進一步的開發和探索,我們相信,總有一天“龍蟠虎臥”的涵義會被完全地破譯出來。
4.丹霞山懸棺之謎據《仁化縣誌》記載:仁化縣地處嶺南,古代居民屬於“百越族”。春秋時期,仁化縣隸屬百越,戰國時期,隸屬揚越。秦始皇時期屬陸粱。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包括仁化的粵北地區才隸屬秦帝國的南海郡。秦朝滅亡以後,百越族的首領趙佗占據嶺南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三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王,並在仁化的城口鎮構築關隘“古秦城”,以北拒漢武。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國才歸順漢朝。因此,在漢代以前,丹霞山一直是百越族的領地。按照百越族的習俗,為了防止死者的屍體被野獸侵襲,他們采用的是懸棺葬儀。就是將死者的棺木放在人跡罕至的高崖絕壁鑿洞中。而丹霞山就是百越族懸棺葬的首選寶地。據當地人說,大石山、丹霞山、韶石山中都有關於高岩峭壁“墓洞”的傳說。傳說一些洞口曾出過朽棺木板,洞內有骨頭、瓦罐……但是時到今日,人們也沒有發現丹霞山懸棺的蹤跡。百越族歸漢以後,百越文化也逐漸融於楚、漢文化的大流之中,改懸棺為土葬了。因此,丹霞山的懸棺葬儀已經絕跡。而丹霞山所處之地多雨,懸棺多被腐蝕,再加上人為的破壞,即使有幸存下來的懸棺,也藏於丹霞山險峻之處。百越族的懸棺今在何處,留給人們的是一聲永遠的慨歎。5.丹霞山藏寶之謎在丹霞山廣泛流傳著許多關於寶藏的傳說:“金銀有三挑,不用鋤頭不用鍬,就怕火來燒”,“崖是有紅光,金碗響叮當,饞死發財郎”……這些傳說讓人們紛紛猜測丹霞山藏著巨大的寶藏。有人說在某一個岩洞內藏著古代盜匪搶來的寶藏,有人說在戰亂時期某地主在丹霞山藏了無數珠寶……引得許多人前來丹霞山尋寶,但都是失望而歸。丹霞山有寶藏並非是無根據之說。丹霞山自唐宋被開發以來,經曆了六個朝代。在戰亂時期,丹霞山以其崖高路險,易守難攻或成為地方官家富戶的避難所,或成為兵匪盤踞的營地。在這些錯綜複雜的鬥爭中,有人在丹霞山藏寶也是極有可能的。雖然人們並未在丹霞山發現任何寶藏,但是探險者卻發現了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白桂木、銀鍾花、綠毛紅豆、巴戟和秀麗椎。1998年,人們還在翔龍湖找到了國寶級的活化石——桫欏木。從這些方麵來看,丹霞山確實藏有珍寶。
6.金童玉女之謎丹霞山在丹霞山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玉女和金童相戀,他們在‘仙人洞’苦修了千萬年,本可以成仙,不想糊塗的玉帝聽信了饞言,一道金牌又令他們在凡間清守戒律。他們想不通,從此不再修行打坐,幹脆逃出洞外,躺在錦江邊永遠訴說著綿綿情話。當人們站在仁化縣城的高崗或樓頂上遠眺時,就可以看到“玉女攔江”,她秀美的身姿實在令人叫絕。就在玉女攔江對岸,從長老峰、海螺峰、寶珠峰直到僧帽峰,一線山脈輪廓清朗,活脫脫一個“金童仰臥”的圖像:長老峰是頭顱,依次是頸、胸、腹、腿,最後僧帽峰儼然成了金童的腳掌,線條流暢,形象逼真。他和玉女頭挨著頭,依偎著柔軟如帶的錦江,正述說著沒完沒了的悄悄話……但是“仙人洞”又在何處呢?在仁化董塘鎮的懶樹下村,有一個石灰岩大溶洞,這被人們稱之為“仙人洞”。據說曾有人爬進過,輾轉一天,才從仁化鎮的新東村大坑底洞口爬出。後來,又有人進入,言及洞中景況,石筍鍾乳琳琅滿目,進洞門即有兩條蟠龍,張牙舞爪,稍進依次有八仙廳、地下河、銀河灘、鬆木石、大蟒石、玉帝殿、金童玉女……還有一處白色透明的水晶宮。但在20世紀70年代,“仙人洞”一帶開了個石場,洞口就在長年的開炮采石中崩蹋了,以後又被石渣廢土填埋,幾經滄桑,山勢地貌已麵目全非,當年的勘查者也已不辨方位,這處地下迷宮就此埋滅了,仙人洞也成了一個謎團。美麗的丹霞山,它的謎團何時才能被解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