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是指陸地上窪地積水形成的﹑水域比較寬廣﹑換流緩慢的水體。我國湖泊麵積大於一平方公裏的約有2300多個,也有說為2848個。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與浙江之間的太湖、江蘇的洪澤湖、安徽的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其中麵積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陽湖。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麵積有1000多平方公裏。白頭山上的天池(中國與朝鮮的界湖)是我國最深的湖泊,水深達373米。我國還有眾多神奇的湖泊,它們許多的神奇現象至今仍無法解開。
陽朔湖泊的生死輪回
湖泊也有生死輪回嗎?且每三十年做為一個輪回,即每三十年就失蹤一次。這種現象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對湖泊生死輪回的研究將成為我們在研究湖泊工作方麵的新課題。湖泊也會死而複生嗎?這讓人聽起來感覺匪夷所思,但是這種會死而複生的湖泊的確是存在的。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在我國廣西陽朔縣的美女峰下,有一個占地麵積為三百畝的犀牛湖,湖麵澄碧,魚蟹遊弋。據村中老翁談及,清朝同治戊辰(1868)年3月17日水漲一次,為時四天。民國29年(1940年)6月17日,水又暴漲。當天,天氣晴朗,水突然由岩穴湧出來,頃刻之間,水漲到三尺深,沒到三天,村落田間,一片汪洋,儼如澤國。當時,正值早稻成熟季節,發水之初,村中長老有經驗者,知道洪水不會在短期內消退,急令村民搶割稻子。此事曾轟動一時,由各地聞訊來觀洪水者,絡繹不絕。然而,1987年9月30日,湛藍的湖水卻突然全部消失,隻留下了湖底的淤泥。人們大驚失色。據當地人回憶,此前一個月,犀牛湖附近地下曾發出“隆隆”之聲,湖水水位同時也略有降低,但湖水仍保持兩米左右的深度。在1987年9月29日一夜之間湖水突然變得蕩然無存。犀牛湖約三十年失蹤一次在陽朔縣誌中早已有過記載。陽朔湖泊風景那麼,湖水奇異的生死輪回現象的奧秘何在呢?據有關人士分析,目前有這樣一種解釋:桂林山水均由可溶性石灰岩組合而成溶柱、溶峰、溶洞、溶湖和地下暗河縱橫交錯,密布其間。犀牛湖位於群山環抱之中,是個溶湖,湖水來源於地麵流水、天落水和地下水,河水的去路是通過湖底的溶孔流入暗河,另有一部分湖水自然蒸發而消失。每當暴雨之際,湖水夾帶著大量泥沙堵塞了溶孔,經年累月積下的大量雨水長期被積壓在山中的地下通道,不能順利流入暗河裏,水量越多,壓力也越大,而暗河的排水條件受阻,這樣,積水受到壓力增大的影響,就會突然從洞口猛泄而造成噴泉的現象。而經過一段時間後,當排泄速度加快,而來水不足時,壓力便漸趨正常,暗河也就處於正常的流量,泄出的水也就重新迅速歸入暗河而向江河中流去。據分析,水量的積聚,湖底溶孔的被堵,都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同樣道理,水的壓力減輕和溶孔被疏通,也是漸變的,而這整個過程的完成,大約需要三十年。因此,犀牛湖水的消漲也是大約三十年一次。當然這一現象要受到諸如氣象、地麵和地下水流及人為等因素的影響,其周期並不是絕對的。有人設想,若將湖底溶孔堵死,湖水或許將永不消失。陽朔湖泊起死回生、周而複始的現象非常耐人尋味,到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其大約三十年一輪回的真正原因。因此,陽朔湖泊生死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還有待於人們去探討。
陽朔湖泊大明湖成因奧妙何在?
自古稱“濟南山水甲齊魯”,而在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這濟南三大名勝中,大明湖是很突出的一處。那麼大明湖的成因又是什麼呢?大明湖是山東省濟南市三大名勝之一,是繁華都市中一處難得的天然湖泊,也是泉城重要的風景名勝。它位於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現今湖麵46公頃(690畝),公園麵積86公頃(1290畝),湖麵約占公園麵積的53%,平均水深2米左右,最深處約4米。大明湖景色優美秀麗,湖上鳶飛魚躍,荷花滿塘,畫舫穿行,岸邊楊柳蔭濃,繁花似錦,遊人如織,其間又點綴著各色亭、台、樓、閣,遠山近水與晴空融為一色,猶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畫卷。大明湖一年四季美景紛呈,尤以天高氣爽的秋天最為宜人。春日,湖上暖風吹拂,柳絲輕搖,微波蕩漾;夏日,湖中荷浪迷人,蔥綠片片,嫣紅點點;秋日,湖中蘆花飛舞,水鳥翱翔;冬日,湖麵雖暫失碧波,但銀裝素裹,分外妖燒。大明湖水色澄碧,堤柳夾岸,蓮荷疊翠,大明湖寧榭點綴其間,南麵千佛山倒映湖中,形成一幅天然畫卷,沿湖的亭台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致,湖的南麵有清宣統年間仿江南園林建造的遐園。遐園內曲橋流水,幽徑回廊,假山亭台,十分雅致,被稱為“濟南第一庭園”。湖邊假山上建有浩然亭,登臨其上,大明湖的景色一覽無餘。湖對麵北岸高台上有元代建的北格閣,依閣南望,遠山近水,樓台煙樹,皆成圖畫。清代書法家鐵保留下的“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繪聲繪色地道出了大明湖的佳絕之處。濟南市位於魯中南山地北部與華北平原的交接帶上,北麵有黃河流過,南麵緊接泰山的前山帶。所以這座城市正好處在一個凹陷中,而大明湖正居於凹地的底部。濟南自古便是富庶之地,名人薈萃,風物聞名遐邇,充滿了厚重的曆史美感,大明湖就集中體現了濟南的這一魅力。湖畔的許園占據觀賞湖景的極好位置,常有名人在此聚會。也正是在這個地方,清代劉鶚看到了千佛山在湖中的倒影,於是把大明湖湖山景色在《老殘遊記》中寫得如此靈秀嫵媚。大明湖在曆史上變化很大。北宋以後,由於人類活動頻繁,生態有所惡化,古大明湖已逐漸堙塞,現在的大明湖是由古大明湖東西的一片水域,即曆水陂演變而來的。在解放前,社會的動蕩和貧困使大明湖黯然失色,失修的湖內多為雜亂的湖田,湖邊為坍塌的泥岸,岸邊道路泥濘不堪。新中國成立後,疏浚了湖底,用石頭砌成湖岸,對環湖大道及各種建築都進行了修整。此外,還添設了新景點、新設施,又恢複了“四麵荷花三麵柳”的風貌,這樣,使這處著名的遊覽勝地重新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大明湖風景大明湖如此多嬌,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遊覽。那麼,在濟南市內是怎麼形成這個美麗的湖泊的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逐漸形成現在這樣美麗的湖泊的呢?作為一處天然湖泊,大明湖水來源於城內珍珠泉、濯纓泉、芙蓉泉、王府池等諸泉,有“眾泉彙流”之說。這種特殊的成因,在我國還不多見,大概隻為濟南這樣的“泉城”所特有。古時候,濟南被稱為“泉城”——“齊多甘泉,甲於天下”!這個古來著名的泉城究竟有多少泉水?過去說它的城內外有了兩個泉,其實遠不止此數。據解放後實地調查,僅在濟南市區就有天然泉水108處。諸泉彙聚於地勢低下的城北,形成一片廣大的水域。今天這片水域的許多部分已填塞成為市街,而大明湖是留下的最大水麵。濟南為何如此多泉,這同它的水文地質條件有關。此外,還有許多科學家人為,大明湖的形成可能還與傾斜的岩層也許有關。濟南地處石灰岩和岩漿岩這兩種不同岩性的構造接觸帶上,這種地質構造恰好為泉水形成和出露提供了有利條件。濟南的南麵有綿延的小群山,如千佛山等都是由厚層的石灰構成的,岩層略向北傾。石灰岩層內大小溶洞和裂隙很多。山地降水滲入地下,積蓄在其中,積蓄的水多了就會頂著傾斜的岩層和裂隙向北流動,當流到濟南北麵時,遇到了組成北麵丘陵的不透水岩漿岩的阻擋,便停滯下來,成為承壓水,它一遇上麵地層薄弱的部分,便冒出地麵,成為大小的湧泉。而大明湖所在地正是濟南北部最低窪處,眾泉彙聚所以成為湖泊